那些都是细节,只要修筑运河的班子成立,自然会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去一点点完善的。就比如修筑灵渠的时候,史禄也不是啥专业技术人员,大秦少府、寺工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官僚负责具体事务,史禄只负责向始皇帝汇报工程进度,调拨工程物资而已。
这个活儿,太子就能干。
皇帝对张诚的回复有一点意外,没想到太子利用了水灾的机会计划了修建运河的方案,而张诚又借着太子计划调用大量人工的机会,准备修筑水库和水电站。
这师徒两个,风格倒是很像……都不是什么厚道人!连那个赵杏儿算在内,都是把灾民、天下算得死死的!
可是啊!正是这样几个人,也真算是胸怀天下、心系万民的人了。对百姓好,不是靠说好话忽悠一下百姓,攒点名声就算了的。像太子这样,在灾荒年份为黎民找事情做、想出一个饭辙来,还能利用百姓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造一个可以用十年百年乃至千年的工程,这才叫爱国爱民。
皇帝一个人在未央宫最高的一栋楼阁上,举起望远镜,一直向着东方看过去,不知道从这里能不能看到远在济水之上,正在指挥橡皮舟救护灾民的太子呢?太子还是太年轻,不要被张诚忽悠,去亲身犯险啊!
再嫉妒儿子的皇帝,当太子在外的面临危机的时候,也还是担心太子胜过担心朝臣的。
事实上,指挥项目周救护灾民的,并不是太子和张诚。真正的主力是蒙恬和韩信。
铁道兵和陈县驻军,是真正的军事组织,效率更高、指挥更精准,行动速度更快。
两支部队还有所不同,铁道兵要点在抢险,首先努力维持铁路的畅通,并依托铁路沿线,向两侧辐射,尽可能抢救物资、维护设施、救助被困于水中的灾民。
而韩信指挥的陈县驻军,第一阶段就快速进入黄河下游主要军事要冲,全面接管军事重镇,建立灾害时期的通讯网络,警惕的控制着军事重地和周边区域的安全。然后小股部队按照计划推进,一路打通与各个郡县的通道和通信,沿途“顺便”进行灾民救援。
体现出韩信对淮泗一带可能发生民变的高度警惕。
虽然两支军队的救灾“动机不纯”,但是当世两位名将出手,军事目的自然没有折扣的迅速达成,掌控了核心区以后,两支部队也迅速向周边扩散搜索,救援就变得有效率有成效。
灾区波及十六郡,受灾人口超过300万人,死亡人口大约在百分之一二,有已经确定的死亡人口超过四万。死亡主要集中在濮阳决口附近,金堤决口,黄河冲堤而出,大堤之下的田庄中居民没有来得及逃生,葬身波涛。
濮阳人口大幅减少,金堤年久失修,濮阳令责无旁贷,就不知道这一场灾祸结束以后,朝廷会如何处置这位濮阳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