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亲,固然都希望子承父业,希望将自己一生的功业能够延续下去,始皇帝也曾经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说大秦要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一直这么传下去。
做父亲的总是希望孩子长大,但是又常常并不希望孩子太快长大。因为当孩子成年,就意味着父亲已经老去。
尤其是皇帝,皇帝对太子总是怀着不一样的情绪。
太子这东西,没有是不行的。尤其以扶苏的经历,充分了解了国家没有储君的危害,所以在自己决定干掉刘邦那一刻,就先预选了赢弘毅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且早早建储。
但是太子总是要取代皇帝的,对皇帝本人来说,太子是一种隐隐的威胁。
太子是要分权的,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白白分出去,哪怕是分给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睿智如秦始皇,在位的时候也不肯让自己的儿子参与到实务,只把扶苏放到蒙恬身边保护起来,实际上并无什么实权。
而成为太子的人,又哪里能真的如皇帝所愿,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关门读书造小孩,只等皇帝一死好继位的人呢?
皇帝并不只有一个孩子。皇帝总有很多选择,申生重耳,哪个选择就一定是错的呢?太子总得想办法向皇帝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选择,证明自己的才能、忠心、仁爱。要证明,就难免要做事。
做皇帝难,做太子也难。
最难的是做七十年太子……
好吧,夷人的太子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
扶苏看着这份建造运河的计划。
是个好想法,有闪光点。有灵渠在先,也不算是异想天开,但是规模宏大,确实不是常人所能想出来的。
能看出太子想做事的愿望,能看出太子有做事的野心,也能看出太子在无法进入到大秦行政序列的情况下,想另辟蹊径。
扶苏先是感叹太子不容易和太子聪明,觉得弘毅在这个年龄的选择和勇气,都比在蒙恬身边的自己要强。然后内心就开始泛酸。
我老了吗?
皇帝对太子的嫉妒,是世间最阴暗的一种情感。
扶苏非常挑剔的重新翻看这本册子。
“耗费钱粮!空耗国力!不恤民情!”扶苏内心已经用朱砂在这份册子封面大大的写了三行大字,带着感叹号的那种。
然后颓然靠在椅子上。
自己是不是太挑剔了?
有必要对一个少年这么严格吗?
不过,兴建这样一个大工程,跨越四条大河、动用十几个郡的人力!这也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这可不是太子府要修个水池子那么简单,自己点个头批点钱就能行的!
“传张苍、赵杏儿、叔孙通、欧冶子渊入宫!”扶苏低声说。内侍立即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