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风云突变(2 / 2)

“奉节城高墙厚,城内粮草丰盈,坚守两个月不成问题。”定下基调之后,马宝又从亲兵选取十名机灵活泛者,携带求援信件,沿山中小路穿越夔州,前往成都求援。

办好这些事情后,马宝遂下令加固城防、构筑防线,以御明军。至于他和全军的命运,就都寄希望于他们的大周皇帝了。

那此时此刻,他们的皇帝陛下又在干什么呢?

最近吴三桂的心情不妙,当做皇帝的激动之情淡去后,随之而来的是无穷尽的烦恼。

首先是吴周政权在邦交上的吃瘪,明清两国均不承认大周国的存在,尤其是明朝的隆武皇帝,公然斥责吴三桂为大明叛徒、汉人之贼,并宣布将吴周列为敌对政权,其言行之激烈,多少让吴三桂脸面上有点挂不住。原本在吴三桂的设想中,他还想效仿三国蜀汉故事,拉拢同为汉人政权的大明朝,行联明抗清之策略。岂料,这一策略尚未实行,便胎死腹中。

在邦交上不成后,昭武皇帝又转头寻求其余小势力的支持。他派出多路“天使”前往汉中、陕西、甘肃、大同等地,积极联络当地反清势力。但除了汉中的贺珍部有所回应外,其余如甘州米喇印的回回兵、大同姜镶等势力,均采取了观望状态,即不拒绝、不支持、不表态。道理也很简单,吴周政权现在还只是个龟缩在川蜀之地的割据势力,他们在吴三桂的身上还没有看到任何可以席卷天下的可能性,现在就让他们急着下注,将全部身家性命投在吴周政权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贺珍所部嘛,还不是因为汉中夹在吴周和满清之间嘛,他没有后期投资下注的资本。

这一系列操作的失利,也就意味着吴周政权八字方针之“结盟”篇的失败。

至于其余“筑墙”、“练兵”、“屯粮”三个方面,倒是稳步推进中。豫国公马宝领三万精兵,在夔州势如破竹,不日即将攻下川蜀的“东大门”,完成“筑墙”大策;而在“练兵”和“屯粮”方面,得益于“天府之国”的地理水文优势,和两年来招揽流民恢复生产政策的实施,让吴三桂在短短三个月间,就招募了七万新军和囤积了五十万石粮食。只不过这七万新军大多是刚丢下锄头的农夫,战力比之马宝带去攻打夔州的周军老卒,差了不止一筹。

但好在是让吴三桂的心情好了那么一点,只不过这个好心情没有持续很久,就又被夔州送来的军报打破。

“什么?!?马宝被围在奉节了?前阵子不是才传来捷报,说兵临夔门了嘛?”,吴三桂惊得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

从奉节逃出来报信的十名信使,遭到了明军截杀,最终只有两个逃回了成都。

“陛下,明军出动水陆大军围困奉节。我军后路已断,弟兄们困守孤城,还请陛下救救我们吧”,信使以头抢地的痛哭道。

救,当然得救!那可是他的关宁老军。

吴三桂遂召东宁侯、骠骑大将军王屏藩,领新军五万急进夔州,救援马宝。

但就当新一轮夔州大战打响之时,川蜀局势再次风云突变,一把尖刀即将插入吴周政权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