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平蜀先平。
川蜀之地,这块天险宝境,自古以来便被无数野心家窥探,素来是你来唱罢我登场。
公元一六四七年八月,成都府连日暴雨。忽有一日,一块巨石从岷江里冲出,石面上赫然显现赤色谶语:“岷水浮玄玉,霞光映字奇。吴公临天府,业煌万世垂 。”,成都府士绅官民引以为奇,争相围观。
这一套,虽然俗套,但很好用。在明智尚未开化的年代,老百姓们还就吃这一套。很快,在有心人带动下,成都府里就开始盛传吴圣之名号。
消息传至平西王府,谋士方光琛、大将马宝、王屏藩、夏国相等人,随即以天降祥瑞、万民归心为由,向吴三桂劝进。
一番三辞三让后,年仅三十五岁的吴三桂,迫不及待的在成都府正式登基称帝,他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自称“大周皇帝”,随后又改成都府为“临天府”。
新朝在政治制度上,大体沿用明朝旧制,吴三桂册妻张氏为皇后,嫡长子吴应熊为皇太子,并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钱币等。
吴三桂在成都登基称帝以后,新任内阁首辅方光琛给昭武皇帝呈上国策,即“筑墙,积粮,练兵,结盟”八字方针,昭武皇帝欣然接受。
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说,他根本不愿意得罪满清,为此,他还特意将不愿投降自己的四川巡抚李国英等一干清廷官将,礼送出境。一直以来,吴三桂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和骑墙派,他既不想得罪清廷,也不想与明朝交恶,只想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然后坐等明清两军决出胜负或者两败俱伤后,再率军出川,夺取天下。
李国英被赶出四川后,随即狼狈逃往西安,坐镇西安的英王阿济格得知川中情况后,一时大怒,当即一面上报北京,一面准备调集兵马,只等北京一声令下,便率军入川,抹了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
但北京传过来的讯息,却很是耐人寻味——按兵不动!
多尔衮做出这个决策,也是迫不得已,要是换在一年前,吴三桂只要敢反叛,他立马就会调集重兵入川,灭了这个首鼠两端的反复小人。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大清朝接连丧师失地,国内民变此起彼伏,多尔衮现在是坐在了火药桶上面,他也是体会到了当年崇祯皇帝的滋味了,而且在他看来,目前首当其冲的一件大事,乃是守淮,要知道江南的明军可是随时有北伐的可能。
西安方面,既然摄政王下了命令,英王阿济格也只能按兵不动了。但李国英却看出了阿济格的不情愿,再加上自己被吴三桂赶出四川一事,让他丢尽了脸面,他也不想让吴贼好过,于是李国英向阿济格献上了一计……
夔州,地处巴蜀之东,是连接巴蜀与荆楚的关键节点,长江穿流而过,夔州城雄踞瞿塘峡口,夔门处两山夹江对峙,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水流湍急,易守难攻,是巴蜀地区的东大门,掌控着长江上游的水运,素有“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之称。然而,就是这么重要的一块咽喉之地,却被“三谭”窃居。
谭文、谭弘与谭诣三兄弟,本是明朝旧将。弘光朝时期,谭弘受封总兵,兄弟三人共同镇守夔州。但是”三谭”并不老实,台面上奉朱明皇帝为主,实为彻头彻尾的军阀,他们三人拥兵自重,割据夔州,在明清之间左右摇摆,待价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