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楚王、上柱国!(2 / 2)

“你......”

眼瞅着堂堂第一大朝会,竟像是个闹哄哄的草台班子一样,隆武帝不禁皱起了眉头。

正如何腾蛟揣测的那般,帝王心性使然,隆武帝虽然已经有所决断,但他并不希望整个朝廷是一面倒的风向,可眼下马士英搞得这一出,也未免太过了,这岂不是在影响他与孙稷侠的君臣情分。

所谓的三大罪状,朱聿键在返回南都之前,便已经得到了密报,事实并非像马士英讲的那般不堪,不管是朱国弼、赵之龙等勋贵旧臣,抑或是洪承畴这样的元凶巨佞,朱聿键都是欲杀之而后快,在这一点上,孙稷侠虽然做的急切了点,但朱聿键还是支持的。至于孙稷侠在军中启用投降的鞑子兵,以及攻占满城后,将投降的鞑虏全部赶出南京城一事,朱聿键虽然心中有几分不满,但实情也绝非马士英所说的“养寇自重”,毕竟总共就那么千儿八百的鞑子兵,相比起十数万明军来说,这点鞑子兵实在是泥牛入海,翻不起什么水花。

皇帝微不可察的表情变化,就代表了朝堂的风向标。于是,一直作壁上观的帝党开始发力。

左都御史张慎言提高音量道:“君前失仪,尔等该当何罪?”

还在吵闹的众臣闻听此言,顿时偃旗息鼓,跪倒一片,口称恕罪。好在朱聿键御下宽仁,挥了挥手,便让众人起身归列。

兵部尚书张同敝适时站了出来,作为张居正之孙,他有独属于自己的政治智慧。

“陛下,马侍郎所劾之罪甚大,但却无有实据,微臣以为,楚国公为国征战,不辞辛劳,若是有微末之过,朝廷亦理应容忍,如此,才不至于使功臣寒心。”

这番话赢得了孙系的一片称赞,“张本兵(兵部尚书别称)所言极是”、“楚国公在外风霜雪雨,劳苦功高,没想到也有小人诋毁”、“还是张本兵明事理”......

一席挤兑下来,让马士英气结,腹诽道:“马蛋,你张同敝搁这儿充什么烂好人呢”。

待朝堂稍作安静,须发皆白的四朝老臣黄道周终于开口了,他举着笏板,慢悠悠的说道:“弘光元年五月,清兵南下时,不知马侍郎当时杀敌几何?隆武元年四月,鞑虏入寇江西时,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又有几人外御其辱?”

“反观楚国公,于国家危难之际,领兵远征江南,杀敌盈野、两厥名王,朝堂不论其功,反论其过,是何道理?”

黄太傅年纪大了,精力早已不济,说话的音量并不高,话语也不多,但其穿透力却犹如一根银针,瞬间让某些人破防。

隆武帝终于动容,言道:“擎天之功,足以封王,众卿无复多言。”

太师、首辅何腾蛟神情严肃,“陛下圣明,微臣……附议。”

马侍郎:“……”

皇帝一锤定音,终于给这场封王之争定下了结论,随后陆乾反身从小太监的托盘上,拿起了第二卷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嗣守社稷,值此艰危,赖楚国公匡扶。公提剑挥师,以奇谋破敌,率部克复留都,使孝陵重光,解万民倒悬,实乃中兴首功。今特进楚王,赐金册金印,食邑万户,世袭罔替;加赐丹书铁券、良田甲第,并授上柱国。望卿复土开疆,驱除鞑虏,永兴皇业,上慰祖宗、下安黎庶。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钦此!”

直到此时,一直低头闭目养神的孙稷侠,终于睁目。其目光犹如神剑,斩去世间一切魑魅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