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隆武第一大朝(2 / 2)

至此,上朝的所有流程就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就是等待皇帝临朝。

从长京时起,隆武帝就非常勤政,从来没有让臣子们久候过,此次亦然。

不多时,皇帝便在大太监陆乾和锦衣卫指挥使朱士忠等侍从簇拥下,疾步入殿,随后又在百官的山呼万岁下,登上宝座。

待见礼完毕,隆武帝便不再这些繁文缛节上耽误时间,而是直接开始问政、听政。

侍候在侧的陆乾,一身注意力全在皇帝身上,眼见隆武帝点头,他随即从身边小太监高举的托盘中,抽出一份黄色卷轴,然后将其展开。随后从腹胸中提了提气,对着殿下百官唱诺道:“今国朝上下,穆力同心,终致还都,以使人心向齐、民气振奋,朕心甚慰。”

陆乾恰到好处的停顿了三五息,让众人有可反映的时间,同时也是让声音再飘一会儿,让后排品级稍低的朝官们都能听见。

“然,朕放眼天下:大明江山,方得半壁。亿兆子民,犹陷虏手;再视边野:江南兵灾,生灵涂炭;新复之地,百废待兴。朕每每思之,心急如焚,忧思难忘。”

“众卿,今朕有唐宗、宋祖匡扶天下之大志,却不知尔等可有玄龄、如晦治世之良策?”

皇帝的这卷圣旨,字字珠玑而又极富有煽动力,百官听闻,无不有在心海中泛起波澜者。

但当众人深究其理时,却又一时难以琢磨透皇帝的心思,皇帝既称有匡扶天下之志,又言兵灾涂炭、百废待兴,这到底是主战呢还是主和呢?抑或是暂时休养生息,待国内恢复元气后,再兴师北伐呢?

殿内气氛一时安静,有人低头沉思,有人目光不定。

没办法,你不搞懂皇帝的心思就妄自发言,万一没中,或者是南辕北辙,那就“说”还不如“不说”。这就是当官的技巧,去学会如何说话很重要,去学会如何不说话其实更重要。君不见,何太师、黄太傅和楚国公三位大佬都还没说话吗?一会儿跟着他们站队就完事了。

却也有人不甘附尾,终于打破了静谧的空气,出列具陈奏疏。只不过让众人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第一个发言之人竟是他。

“臣,正奉大夫丁魁楚,有本启奏。”

丁大夫却是老神在在的,他本是一介失势之人,后又得孙稷侠照看,才得以重返隆武朝廷,只不过至今都是顶着一个正奉大夫的散官阶,于朝廷之中行走。若不是因为孙稷侠的缘故、以及大都督府的背后支持,恐怕老丁早就被何党那帮人挤兑出朝堂了。

但可不能因此小看了丁魁楚,他虽然军事才能不行,但其政治嗅觉却是极为灵敏,老丁一下子就揣摩到了圣意。那些家伙只顾着去思考皇帝的话了,难道就没看到陆乾身后那位小太监的托盘上,还放着两份圣旨吗?

皇帝的意思其实早就明了矣。

“陛下明鉴,生逢乱世,臣没有房玄龄、杜如晦之才,不能定国安邦,但陛下身边却有郭子仪、李光弼之辅国良臣呐。臣窃以为,陛下万不可使明珠蒙尘呐~”

“为大明江山计,为功臣黎庶计,臣丁魁楚,万死以奏,恳请陛下敕封大明柱国、楚国公、天下兵马大都督孙稷侠为王。”

情到深处,丁大夫竟以头抢地,整个奉天殿内都回荡着他磕头的响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老丁在给自己爹请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