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丰收与联姻
四月下旬,芒种已过,夏至未至,长江流域的小麦已经抽出麦芒,並陆续开始转黄,距离小麦收穫也只剩一个月的时间而已,而在京师的皇庄里,早春二月播种的土豆,如今已经陆续成熟,到了可以採收的时间。
土豆这玩意的生长期是真短,早熟品种只要60到80天即可成熟,中熟品种要85到100天,晚熟品种则要100到120天。
鲁锦也摸不清这时候的土豆应该几月播种,毕竟是从美洲带回来的原始品种,和后世还是有些区別的,於是就让人把每个品种,从农历二月的惊蛰节气陆续播种,每个节气为一个批次,播种一批,一直从惊蛰、春分、清明、穀雨、立夏、播到小满、一共播了六个批次,到芒种的时候就彻底停止播种了。
毕竟民间有谚语,小满不满,芒种勿种,这话的意思是,对於大多数春种夏收的作物,小满已经到了灌浆成熟期,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也离收穫不远了,而等到芒种的时候,这个时候对於夏收的早熟作物来说,就什么都不要种了,因为不管种什么,时间上都已经来不及了。
而土豆这东西,又恰好是一种喜凉怕热的作物,只要温度能发芽不冻死,就可以播种,还有土豆块茎最佳的生长温度,是16到20度,超过25度的话,地下的块茎反而不长了,所以这东西並非越热越好,温度太高的话反而会导致减產
鲁锦的皇庄里,最早播种的一个批次,一开始长得还好好的,土豆秧子鬱鬱葱葱,还会开白色、粉色、紫色的小,煞是好看。
负责皇庄管理的是几个伤残退伍的巢湖老兵,这几人虽然出身早,但运气不好,很早就伤残退役的那种,庄户则是一批鲁锦收养的半大孤儿。
这土豆一开始他们还种的好好的,可就在前几天,最早播种的一批,地上部分的秧子陆续开始枯萎,可把他们嚇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没照顾好,把这土豆种死了,结果挖开一看,这才知道原来不是死了,而是土豆熟了,於是赶忙向鲁锦报喜。
鲁锦可是特意交代过,要是土豆熟了,就喊自己亲自来挖,顺便测测这玩意在中国的產量。
正好这时候被鲁锦一纸命令叫回来的朱亮祖和廖永忠,两人也回到了京师,於是鲁锦就直接把他们喊到了皇庄里一起挖土豆,顺便还带上了各自的老婆孩子,以及內阁和两院的一些有空的重臣。
本来清明节就该出来踏青春游的,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並非只是上坟扫墓祭拜祖先,还是年轻男女踏青郊游相亲的日子,清明踏青的习俗,一直到满清的时候才被废除。
但鲁锦今年春天太忙,没有时间,乾脆趁著这次挖土豆,把几个后妃和皇子们也叫到皇庄里散散心,省的天天待在后宫里闷的慌。
京师郊外皇庄的农田里,皇帝、丞相、大將军、禁卫、还有那个没有职位,暂居京城的农业专家王禎,一群人卖力的挥著锄头,很快就把土豆田给刨了一遍,已经11岁的沐英也带著四岁大的太子,一人拎个篮子在后面捡土豆,然后倒进大筐里。
李善长拿起一个刚挖出的新鲜土豆,在手中掂了掂,顿时笑道,“这东西可是分量十足啊,看起来应该亩產不低,而且收穫时间竟然如此早,的確是適合备荒之物,如遇灾情,立刻补种土豆,两个多月即可成熟,有了这一茬收穫,也能让灾民挺过灾年了。”
鲁锦却摇了摇头,“若论备荒的话,其实土豆是不如红薯的,土豆只適合春播和秋播,不適合夏播,这玩意赶上夏季闹灾,还是得红薯顶用,至於这亩產嘛,一会称一称就知道了。”
鲁锦是见过后世大土豆的,一亩地隨便种种都有几千斤,而眼前的这土豆却只有鸭蛋、鹅蛋大小,能赶上鹅蛋那么大的都很少,一眼望过去就知道產量肯定比后世的土豆差很多,李善长闻言也点了点头。
片刻之后,鲜薯上秤,计算亩產,结果果然不出鲁锦所料,他挖的这一块田里,亩產只有1420斤,远远比不上后世,不过他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个產量已经比原產地的中美洲高多了。
冯国用也激动道,“臣听博望侯(汪大渊)说,此物在黎洲亩產最高也只有1200斤,没想到在我大明种植后,亩產竟还能多出二百二十斤,真合该我大明得此宝物。”
鲁锦也跟著笑道,“那黎洲土人既不会炼铁,也不会牛耕,更不懂得如何堆肥施肥,他们种地用的农具,还是木器和石器,形制类似我中国数千年前的耒耜,又不懂得精耕细作,因此哪怕是同样的庄稼,我们的亩產也肯定比他们高。
“咱们的牛耕加铁犁可以把土壤翻深一尺,又施足了底肥,亩產比他们多出二百斤也是应有之事。”
“正是此理。”冯国用和李善长也点头赞道。
然而鲁锦这边正为大明的土豆亩產高於黎洲原產地而得意的时候,旁边却有个庄户惊声喊道,“哎呀,不得了,王先生的这块地竟然比旁边那块亩產还高,竟有1630斤!”
“你说亩產多少!!!”鲁锦闻言顿时跑过去追问道。
那庄户立刻递来一个竹片,上面记著每一筐土豆的重量,当即再次说道,“陛下,这一亩地是1630斤啊,这是每一筐的重量,都还在这没动呢。”
鲁锦快速计算了一下,发现总数果然是1630斤,不由的惊奇道,“为什么这一亩的產量那么高,和旁边那块地种的不是一个品种吗这两块地有何区別”
那庄户连忙道,“这两块地种的都是同一个品种,而且还是同一批播种的,要说有什么区別吗,唯一的区別就是这块高產的地是王老先生负责管理的。”
鲁锦闻言顿时看向一旁笑呵呵的王禎,当即问道,“伯善先生果然不愧是农学大家,不知先生是如何管理的,为何產量能比这块地高出那么多”
“哈哈哈哈,其实老朽也没做什么,只不过做了三件事而已。”王禎顿时捋著鬍子笑道。
“哪三件”鲁锦立刻追问。
王禎当即伸出三根手指,“一为中耕培土,二为粪水追肥,三为掐育肥,有此三法,可令亩產至少增加一成以上,陛下那一亩收了1420斤,老朽这一亩收了1630斤,正好多出210斤,也实属正常。”
鲁锦却愈发佩服道,“老先生於农学一道確实厉害,不过这三法当中,浇粪水追肥朕能明白,这中耕培土和掐育肥又是何缘由老先生从未种过土豆,竟也懂得土豆增產之法”
王禎当即摇了摇头,这才解释道,“老朽虽从未种过此物,但此物与芋头也相差不多,既然都是食根之物,哦,也就是陛下说的块茎,那它的种植方法也应该类似才是。
“老朽起初第一次见到这土豆田时,发现这里的庄户都是將其种在高垄上,又详细问明了缘由,才知道此物是为了收穫块茎,因此要做高垄,还要深翻土地,这是为了给地下的块茎留下充足的生长空间。
“既然主要是为了养地下的块茎,而且此物產量还那么高,那自然就比寻常作物需要更多的肥料,因此在这土豆刚出苗时,就应该追加一次粪水。
“等到薯苗长至半尺高时,老朽还发现有一些匍匐的茎秆会露出地表,这就好比根系太浅,被雨水一衝就会露出来,根系吃不到肥力,势必要影响產量,因此这时就要中耕培土,在上面多盖一层土,把露出的根系或是匍匐的茎秆用土压住。
“最后的掐育肥,则对大部分作物都是適用的,瓜类和都要打顶,这样才能憋出更多的侧枝和苞,结出更多的瓜果和铃。”
鲁锦闻言不禁连连点头,这叫去除顶端优势,他以前也学过,但没想到这对土豆竟然也適用
王禎则是继续说道,“这土豆虽未疯长秧苗,不用打顶,但老朽却发现此物生出的苞极多,芋头之类便是如此,若是把肥力都用在开上了,地下的芋头反而长不好。
“於是老朽便借鑑了芋头的经验,给这土豆的苞掐去一些,只保留少部分朵,果然这土豆的肥力没有浪费在开上,地下的块茎就能增產许多。”
“原来如此,朕今日真是受教了,这学问果然是一通百通的,未曾想其他作物的种植经验,竟也能用於这海外的异种之上,伯善先生此番摸索出此物的增產之法,也算是一件大功,朕今日可是要好好犒赏一下先生。”鲁锦立刻道。
王禎闻言却连忙拱手道,“老朽多谢陛下看重,不过老朽已是耄耋之年,早就不在乎那些身外之物了,留在此地侍弄土豆,也纯属兴趣使然,陛下若是真要犒赏,就请赐老朽在这农庄上多住两年吧,那些番茄、玉米、向日葵等物看著也颇为新鲜,老朽还从未侍弄过,想留在此处多看一看。”
“哈哈哈哈,这是自然,先生想在这里住多久都行,朕还巴不得先生能在此处摸索出更多適合我中国的耕种之法,朕也好传於百姓,造福天下苍生。”
王禎闻言立刻再次拱手道,“陛下圣明,有此明君在位,何愁大明不兴啊,老朽若是能年轻几十岁,势必也会追隨陛下左右,为天下苍生做出一番事业,只可惜老了不中用了,真是令人遗憾吶。”
鲁锦却安慰道,“伯善先生不必介怀,你如今虽无官身,但在此侍弄稼穡也是一样的,若有什么发现和改良的种植之术,朕也会令人广为传播,一样能为苍生做事。”
言罢鲁锦便立刻叫道,“李贞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