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几户是王振的族亲及其前妻的族亲,虽然到京城谋生,却基本不与王振联络,只是正常的做生意或是做工匠。
其中有一家,还是住在贫民窟里,从未觉得自家和王振有亲,也不曾借着王振的名义谋利。
结果,王振一死,大清查的时候,他们一家也被抓了,就因为他祖父和王振同一个村子出来,且同在族谱上。
天知道,他自出生就没回过祖籍,也不知道都察院那帮人是怎么把他找出来的。
王振出事之后,锦衣卫指挥使被百官群殴至死,京中剩下的锦衣卫不多,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也没多少。
为了撇清和王振的关系,他们恨不得去战场上把王振的尸首找出来挫骨扬灰,都察院只要查出和王振有关系的人,他们一个不落全都抓了,甚至还要再扩大一倍。
比如,贫民窟那家的女婿和邻居也被抓了,因为他们关系亲密,怀疑和王振暗中有联系。
这冯千户要真是王振的干儿子,这会儿坟头草都有三丈长了。
锦衣卫既然没来拿人,就说明这层传言是假的。
而林知府和广东布政使如此卖他面子,一定有别的原因。
所谓王振的干儿子,不过是障眼法罢了。
不过,冯千户知道外面的人这么传他吗?
他就不怕御史风闻奏事,而锦衣卫做实此事?
薛韶能想到的,潘筠自然也想到了,俩人对冯千户更感兴趣了。
嗯,对林知府和广东布政使也很感兴趣
这两位可都是管地方政务的,怎么跟一个千户勾搭在一起?
薛韶就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这位冯千户这么厉害,怎么愿意入赘的人这么少?”
黄荃略微尴尬:“兄台怎么知道人少?”
薛韶微微一笑:“我看黄兄一直鼓励我去,莫非推荐人成了还有赏金不成?”
“嗨,什么赏金啊,那叫谢媒钱,”黄荃道:“薛兄若抱得美人归,成就一番姻缘,难道不该答谢我一番,给我一份谢媒钱吗?”
薛韶微楞,竟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黄兄怎么就知道我一定能成?”
“能成自然好,不成又有什么关系?我不过费一番口舌罢了。”黄荃冲他挤眉弄眼:“薛兄,你要有意去试,可一定要叫上我,我带你去。”
潘筠都忍不住怀疑起来:“是不是有介绍费?”
“没有,没有,”黄荃连忙摇手,不过笑吟吟道:“但有饭吃,薛兄你们还能住进冯家的别院,一直到比武招亲结束,而引荐之人可以时时过去看你们,这个,听说冯家的一日三餐很是精美,早食都有十八道呢。”
潘筠咋舌:“听上去是很精美啊,皇帝也不过如此了。”
宫里帝后提倡节俭,早食只有六道,小粥、包子、馒头、烙饼和各种小菜,每天组合着来,哦,还有一道汤。
帝后如此,后宫嫔妃更是只有五道、四道和三道。
品级最低的,每天早食只有一道小菜,然后选个小粥、包子之类的配。
结果一个卫所千户,光给来比武招亲的人选都能上十八道早餐。
果然是天高皇帝远啊。
他们聊得正嗨时,伙计来上菜。
薛韶和潘筠现在看黄荃就跟看宝贝一样,一人递碗,一人递筷子,热情的招呼他吃。
薛韶还给他倒酒,道:“黄兄,我和师妹初来贵宝地,什么都不懂,还请你多多指教,对了,我要是去冯家试一下比武招亲,要跟哪些人比试?冯家条件这么优厚,去报名的人杰应该挺多的吧?”
“不少。”
薛韶就忧愁:“我一个河东人,怎比得过他们呢?虽说是比武招亲,但既是结亲,肯定要先看家世的。”
黄荃:“薛兄放心,我倒觉得你大有优势。”
“哦?”
黄荃吃了一口肉,喝了一口酒方道:“这冯家啊,就是想要外地人。”
“这是为什么?”
“因为独啊!”黄荃低声道:“冯家是军户,这女婿入赘,虽然自己不会变更为军户,但生下的孩子是军户啊,军户不能随意移动,所以,这第三代除非朝廷有诏令,否则就扎根潮州了。”
“这赘婿家在远方,和原来的家来往就少了,感情嘛,相处才能情深,”黄荃意味深长的道:“而且,这离得远,那边插手不到冯家的家事上来,也省了赘婿一心帮衬‘娘家’。”
薛韶恍然大悟。
潘筠眨眨眼:“可赘婿势单力薄,冯家又只有一个女儿,他就不怕百年之后小夫妻两个被外人欺负?”
“所以啊,冯家要求高啊,不仅要比武,还要对方识文断字,别以为后一个要求真的只要识字就行,我有内幕!”黄荃压低声音道:“冯千户上我们县学请了教谕,每天都要过去考核的,所以薛兄,你要去了得万分小心,别以为我们教谕找你说话就真的只是说话,那是借说话之机行考核之事。”
黄荃道:“女婿厉害,冯小姐也不是草包,夫妻两个只要能握住冯千户留下的资产和人脉,即便第三代没成长起来,也能保证冯家三代不败。”
潘筠惊叹:“好,好厉害。”
薛韶沉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冯千户为冯小姐,为冯氏一族可谓用尽了心思。”
“正是呢!”
薛韶:“不过,冯家有很多资产吗?”
“那是相当的多啊,”黄荃几杯酒下肚,加上和俩人聊得特别开心,已经有些飘飘然,大手一挥道:“半个潮州城都是冯家的,所以冯家又叫冯半城!”
薛韶和潘筠一起鄙视的看他,你早说这句话不就行了?
潘筠给他倒了一杯酒,叹息一声道:“黄兄啊,你下次劝人去比武招亲时记得把这句话放在前头,第一句就说这个,我保证后面的话都不必说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