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李龙是个行动派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李龙是个行动派(1 / 2)

李龙是个行动派,在确定这件事情能做之后,第二天清早,把明明昊昊送到四小队之后,就去大哥家里,给农机厂的杜厂长拨了电话。

“你是说你设计了一种可以打药的农机,打算生产出来,和清雪机一样进行销售?”

“是的。”李龙很认真的说道:“我这两天在我们县里进行了一些调研,这个打药的农机说白了主要针对的是棉花。

现在,目前棉花的主要种植区是在兵团,地方比较少,所以这种农机的销售短时间内主要针对的是兵团。

但是我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这种农机的市场都会很广阔,因为据我推断,棉花的种植面积会越来越大,以后会成为北疆农业的支柱产业。”

“你这么说,我倒是有点印象。年初参加市里的会议,七师领导那边讲话的时候也说了,要大力发展粮棉产业,我们七师这边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的非常快。

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这个是可行的。”

“没办法啊,咱们北疆地广人稀,兵团那边一直是在搞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别的目前可以机械化,但棉花的打药机械化还没开始。

偏偏棉花的病虫害又比较重,容易传染,兵团种植面积大,人工打药太费人力,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大有可为。”

李龙的话杜厂长秒懂,他笑着说道:

“就是提前布局是吧?”

“对对对。生产出来后,我可以和兵团那边的朋友推广一下,你那边也可以试一试。还是那句话,一开始市场不会太大,但后续前景会非常好。”

杜厂长对李龙的话也是认可的,他说道:

“好,抽空你过来一趟,咱们把这件事情好好的商量一下。有这个清雪机作为保障,咱们的合作肯定是没问题的。”

李龙挂了电话后,这事就相当于敲定了。

他没有想着立刻过去到奎屯,觉得这个打药机还可以再试试调整一下。

后世的两种药罐他主要抄的那种不带车斗子的,但带着车斗子的也画了出来,看杜厂长那边生产的情况。

打电话的时候大哥李建国就在边上,等李龙打完,他就问着:

“咋,搞打药机?”

“嗯,前两天不是去六户地了嘛,那边种棉花,再往北,原来你们在的连队也种棉花,种的面积还不少。过去的时候刚好看着有人打药,那个人工打够麻烦的。

昨天没事去供销社,看着咱们县里棉花种植面积一直在扩大,原来不到一百亩,现在两三千亩了,我想着这后面肯定还要多。”

“嗯,我觉得也是。棉花纺线织布,这衣服人人都要穿的嘛。”李建国和李龙想的差不多,“要不是咱们家人手不够,我都想着明年种棉花了。”

“老爹要从老家把干活的找来了,那咱们就种呗。一亩地能产一百公斤棉花,那卖两百块钱。一个长工一年也就几百块钱的工钱,六七亩地就出来了。”

“那倒是。”李建国点点头。

“还有就是棉花有个好处,抗盐碱。再大的盐碱地,棉花都能长。而且咱们队里有小海子,有水。浇水的时候大水漫灌,能把盐碱给冲掉去。”

李龙这话让李建国眼睛一亮,他问道:“真能抗盐碱?”

“能啊。棉花比其他啥作物都抗盐碱。”李龙这方面很有信心的,“我去六户地看人家种棉花的,还有北面王连长他们那边,盐碱地开出来照样种。”

李建国是标准的农民思想,如果能种过来,自家的地自然是越多越好。

现在队里略微好点的荒地都已经开垦出来的,剩下的都是盐碱地。

虽然李龙找罗教授进行了测土施肥,根据那种改良方法,一些盐碱地块有针对性的施肥,能够压制盐碱,开垦出来后种其他作物也是有不错收成的。

但投入还是挺大的,毕竟综合施肥,现在的化肥并不算便宜。

如果棉花能抗盐碱,那真就可以大规模的开地种地了。

“等有人过来干活再说吧。”李龙立刻就想到了大哥在想什么,笑着说道,“不急。现在队里盐碱地多,根本没人想到这个,到时真有人力了,开垦哪块,还不任咱们挑?”

那倒是。拖拉机自家就有,盐碱地没人在意,那想开哪块还真是随便挑的。

李青侠这两天也没闲着,时不时的给老家打个电话。

李龙问老爹往哪里打,他说打给大队那边的校长。反正是晚辈,而且关系不错,那打过去问问情况还是容易的。

眼下找人其实是有点晚了。但李家想的是长远的事情,要找的话,可能未来几年都要找,所以不急,慢慢来。

李龙自然也不急,他相信肯定能找到合适的。老家人均地少,这两年种地的积极性起来了,亩产因为化肥提起来了,各家基本上能吃饱肚子了,但想要富起来,想要有钱花,那就难了。

出去打工得找合适的地方,南下的不少,被骗的不少。如果能到北疆,有熟识的人,老家的这些人自然愿意。

第二天是星期天,李龙没到四队,在县里的大院子整理着厢房里的那些东西。有些皮子需要晒一晒,免得生虫。地窖里的那些东西也要拿出来看看。

那些字画什么的,看着放地窖里有些发潮,他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得想办法处理一下,不然可保存不到发挥价值的时候。

中午吃饭的时候李龙问了一下顾博远,顾博远说道:

“那就裱起来啊。字画裱起来后,那保存时间就长了。不过玛县没裱书画的,恐怕你得去乌城。”

李龙想想这些字画的价值,去趟乌城就去趟乌城吧。

“最近我们单位人说,牛羊肉价格都涨了一些,涨的不太正常。”顾晓霞在饭桌上也聊着八卦。

杨大姐笑了,她说道:

“可能因为咱在做肉干,每天需要的肉多,这就影响了。那个克尤木也说了,咱们每天需要几十只牛羊,虽然看着不多,但天天都要,市场上牛羊肉的价格就涨了一些。”

几十只牛羊的买卖,放在后世在牲畜市场上连浪花都惊不起一点儿。

毕竟南北疆几个大的牛羊肉市场,牲畜巴扎上面,常年都是几千上万只的牛羊在买卖。

但眼下不一样,这时候全疆的人口数量一千多万,比二三十年后少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八十年代牛羊肉的人均消耗量远比后世少。八七年全疆牛羊肉的产量是十来万吨,三四十年后是一百多万吨,十倍多的差距。

而且这时候市场流通的效率可没后世那么快。这时候的市场就像是一团浓稠的浆糊,你搅动其中一块,动的只是周围一小点儿。

后世的市场就像是一池清水,你动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能影响到整池水大部分的水面。

所以在八十年代,牛羊肉风吹草动,就能够影响到周边的价格,却不会波及太远。

物流、运输和信息的渠道传播都有影响。

李龙倒也没什么在意的,也就涨那么一毛几分钱,影响不大。

“我听那些二道贩子说,最近石城又有人在玛河上游找到了一块几吨重的玉石。这回是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春游,在河边玩水的时候发现的。

那个老师当时没说啥,回去后就找了人找了车,去把那块玉石给挖回来了,据说已经有玉石商人找他谈价格去了。”

顾博远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很羡慕的。

几吨重啊,怎么说也值十几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