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奈尔斯捕捉到了电影的灵魂。
并且,另外一个显著证据在于,整部电影最富有电影感的一幕,其实是约翰尼雨夜录音之后回家报喜的时刻。
“危险,性感,坚定。
宛若闪电一般,穿透黑夜,照亮前方,他以一种飞蛾扑火的姿态朝着薇薇安迈开脚步,在那一刻,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灯塔,重新掌握生活的方向。”
这样的细节、这样的时刻比比皆是。
奈尔斯认为,正是因为安森具有个人棱角和色彩的表演,让这样一个平庸的、普通的、规规矩矩的颁奖季传记电影命题作文拥有了更多可能性,不仅是色彩和温度,而且还有深度,甚至是人物弧光。
甚至在那些简单的、普通的、日常的时刻里找到空间,让这个角色的灵魂能够找到呼吸和生长的空间。
这样一个角色,不仅仅是惊艳而已。
“毫无疑问,瑞茜-威瑟斯彭功不可没,她轻盈而灵动并且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让电影变得色彩斑斓起来。
但是,整部电影的灵魂还是在于安森-伍德、安森-伍德、安森-伍德。”
一个标志,4.0分,最能够体现奈尔斯的狂热。
对于这样一部缺点多多、乏善可陈的电影来说。奈尔斯却给出四分满分的评价,仅仅只是因为安森。
“疯子。”罗杰-艾伯特说。
他永远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观看电影、评价电影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能像奈尔斯一样发神经。
但同时,罗杰又表示,“可以理解。”
毕竟,欣赏电影本来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视角和共鸣。
罗杰和奈尔斯同样相信,“与歌同行”是一次突破,真正让人们意识到应该放下傲慢与偏见正式安森作为演员的魅力。
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而已。
其实,在“与歌同行”登陆戛纳的同时,围绕安森的争议从来不曾间断过——
经历整个二月的混乱和喧嚣之后,来到戛纳,又是影迷观众、又是客座影评人,安森始终不务正业,一直在模糊焦点、一直在跨界客串,演员身份越来越模糊,反而增加人们对他只是一个花瓶全靠颜值的刻板印象。
否则,为什么一直在炒作新闻呢
在旁人看来,那些不务正业的最好解释就是炒作。不然看看丹尼尔-戴-刘易斯,真正的顶级演员不需要炒作,专注在表演工作上就能够绽放万丈光芒。
然而,罗杰和奈尔斯的观点把纷纷扰扰的争议全部拉拽回来,重新关注安森作为演员的一次重要突破。
随后,引爆话题,是时候为安森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