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5章 打破偏见(2 / 2)

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又重新回到安森身上,欢呼、口哨、尖叫交织在一起,将安森团团包围起来。

这一次,安森没有能够轻易摆脱。

静静地注视眼前这片绚烂和汹涌,感慨万千、心绪百转,安森试图坦然,展现自己一贯的从容与自信;却在那一张张熟悉脸孔的癫狂和热情里节节败退最后溃不成军,猝不及防之间,眼眶微微一热。

不是因为成功,也不是因为名利,而是因为认可。

终于,在颜值之外,人们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部分,经历漫漫长路的踽踽独行,他似乎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

他是一名演员。

眼眶不由泛红起来,短暂的狼狈过后,安森还是找回了自己,落落大方地拥抱这片欢呼,笑容在朦胧泪光里肆意绽放,静静地、细细地将眼前这一片绚烂收入眼底。

足足十四分钟,掌声雷鸣,卢米埃尔大厅以匪夷所思的待遇一举将“与歌同行”推向无与伦比的巅峰。

完全不逊色于”隐藏摄像机”。

所以,金棕榈

整个戛纳沸腾了,此时此刻,没有能够进入卢米埃尔大厅的媒体和影迷全部守候在电影宫的外面。

漫无止境的掌声狂潮已经足够惊人,但更惊人的是安森眼眶泛泪的难得景象,瞬间引起无数讨论。

一个个捶胸顿足哭天抢地,错过“与歌同行”已经够怄气了,结果还错过安森难得一见真情流露的画面!

首映式终于结束,人潮汹涌,一小部分媒体涌向新闻发布厅,抓紧机会第一时间采访安森以及剧组;一小部分媒体则早早放弃机会,离开卢米埃尔大厅准备前往其他场馆继续观看电影,口碑也就扩散开来。

事实证明,那些放弃的媒体是明智的,因为新闻发布厅被拥挤得水泄不通。

传闻门口也是里三层外三层,哪怕无法进入室内也没有人愿意离开,心甘情愿地站在外面聆听新闻发布会;而室内更是满满当当,角角落落全部塞满,如同沙丁鱼罐头,绝对是戛纳载入史册的一幕。

整个新闻发布会持续了四十五分钟,笑声不断、热浪滚滚,全程毫无冷场,不止安森,瑞茜也是妙语连珠。

没有前往凑热闹的确是明智的,但不止新闻发布厅,整个戛纳也沸腾起来。

前有“大象”爆冷登顶金棕榈、后有安森贵为全球第一人,“与歌同行”的登场被赋予稍稍不同的意义。

特别是在首映式结束的掌声狂潮里,“金棕榈”的猜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整个戛纳,甚至言之凿凿——

蒂耶里-福茂邀请安森重返戛纳,早就已经准备好了金棕榈。

其实,稍稍了解戛纳的影迷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戛纳团队保持独立,从来不干涉评审团的讨论和评选,所以过去两年才连续出现“大象”、“华氏911”这样爆冷登顶金棕榈的作品,但戛纳团队依旧不干涉。

因为这样的意外和状况,恰恰是电影节的魅力。

如果每年戛纳艺术总监以金棕榈为筹码邀请顶级巨星前来戛纳的话,世界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传奇导演至今没有金棕榈了,今年伍迪-艾伦也不会因为担心作品遭遇差评而拒绝进入主竞赛单元角逐了。

然而,道理归道理,八卦归八卦。

道理人人都知道,却依旧不妨碍人们讨论“与歌同行”登顶金棕榈的可能性。

“所以,值得金棕榈吗,比哈内克值得继哈内克之后的第一爆款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