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身份迷局(2 / 2)

可他偏要让这流言,变成照妖镜。

烛光映着他半边脸庞,阴影如刀刻。

而在议事厅角落,一张无人注意的桌案上,一封未曾拆封的急报送抵——来自江北前线:“昨夜探马回报,北方三大藩镇使者齐聚幽州,似有异动。”

风未止。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落子。第125章身份迷局(续)

烛火在卫渊眼中跳动,映出一缕寒芒。

他缓缓将赵统领供出的“蛰王”二字写在纸上,笔锋如刀,力透纸背。

“真正的战争,不在沙场,在人心?”他低声重复,嘴角扬起一抹讥诮,“那我便让你看看,谁才是操盘人心之人。”

他转身走出刑堂,风雪扑面而来,却吹不散心头翻涌的算计。

敌军欲以流言乱南商、离间南北、断商路、引饥荒、趁乱南下——好一招温水煮蛙。

可他们忘了,卫渊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他懂得舆论战、心理战、信息链操控,更清楚如何用一场“虚假真实”,反向引爆对手的信任体系。

“吴谋士。”卫渊沉声下令,“立刻联系张老板,要他伪造三封密信:一封是‘蛰王’亲笔,暗示其已与北狄暗通款曲;第二封则是发给北方三大藩镇节度使的‘安抚函’,言辞倨傲,称‘待南方内乱既成,尔等不过附庸耳’;第三封……”他顿了顿,”

吴谋士瞳孔微缩:“你要挑起他们内斗?”

“不是挑动。”卫渊冷笑,“是让他们自己疑到骨子里去。人一旦起了疑心,哪怕最忠诚的盟约也会裂开缝隙。而风,就从那缝里刮进来。”

与此同时,苏娘子悄然出动。

她以“净水义民”受害者家属身份现身街头,在茶楼酒肆间讲述卫渊如何亲赴灾区赈灾、如何日夜督工修堤、如何自掏腰包购粮济民。

更有民间说书人编出《世子治水记》,传唱建康坊巷。

百姓口耳相传,情绪渐渐由愤怒转为同情,再由同情化作支持。

短短五日,舆情逆转。

北方七镇陆续回函商会,表示“流言甚嚣,然事实昭昭”,愿继续履约南运粮盐。

更有两镇密报传来,称已开始自查内部是否有“蛰王”细作渗透。

局势暂稳。

然而,就在卫渊于书房批阅江北军情图时,目光不经意扫过苏娘子送来的茶盏——那素白瓷杯边缘,留有一抹极淡的朱砂痕,像是曾被什么药粉染过。

他动作一顿。

这几日,她总是在深夜独自外出,说是巡查账房,可回来时脚步虚浮,指尖冰凉。

她笑说劳累,可眼神却总在躲闪。

“你有事瞒我。”卫渊放下笔,声音不高,却如铁石压桌。

苏娘子正在整理文书的手指猛地一颤,墨汁滴落,晕开一片乌黑。

她沉默良久,终是抬起头,眸中波光剧烈起伏,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

“我查到了另一件事……”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关于你的过去。”

卫渊心头骤然一震,仿佛天地静止。

穿越以来,他小心翼翼隐藏来历,不留只言片语,不谈未来之事,连梦话都克制至极。

他是卫国公世子,是建康城最浪荡的纨绔,是如今手握商权兵势的南方砥柱——可这一切,建立在他身份未曾动摇的基础上。

若这层皮被撕开……

“你说什么?”他缓缓站起,语气依旧平静,掌心却已渗出冷汗。

苏娘子咬了咬唇,低声道:“三个月前,我在扬州旧档库里发现一份边关驿报残卷……上面记载,当年卫家世子并未病逝,而是被人调换。真正的世子,死于北境烽火台一场大火。而你……是后来才出现在卫府的。”

她抬眼看他:“那时你身上有伤,右肩烙着一道箭簇形疤痕——和你在青楼‘猝死’后醒来的位置一致。可医案记载,原世子并无此伤。”

风穿窗而入,吹熄了案上一支蜡烛。

黑暗刹那吞噬半室光明。

卫渊站在原地,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细节:那场“猝死”的真实性、爷爷早知他非亲孙却仍全力扶持的缘由、林婉初见他时那一句“你果然来了”背后的深意……

他的身份,真的只是一个偶然吗?

还是说,有人早已布下一盘更大的棋?

他盯着苏娘子,声音低沉如渊:“还有呢?”

她摇头:“更多档案已被焚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当年经手此事的驿丞,如今就在幽州,隶属‘蛰王’麾下。”

窗外,风雪愈烈。

而在遥远的江北前线,一道未及呈递的密奏正被快马加鞭送往建康——

“昨夜子时,三名北方使者自幽州密道潜入江东,携带着一具封棺古尸,据传乃当年卫家真世子遗骸。”

真正的风暴,尚未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