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德国的计划(2 / 2)

除了火炮之外,再也没有武器能对这些坦克产生威胁。火炮的命中率又低的吓人,在这些坦克开足马力动起来时,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轰炸才能摧毁对方几辆坦克。

而在此期间,己方的阵地早就被敌人的坦克搅得一片混乱,甚至有可能在混乱之间,敌人早就摸上了己方的阵地。

经过上次索姆河战役的经验累积,如今的西班牙军队对步坦协同这种理念,还是有着一些自己的经验的。

德国和英国军队也发现西班牙的坦克更加棘手,因为坦克身后的士兵完美的发挥了保护坦克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普通士兵对坦克的杀伤。

协约国发动的夏日攻势声势是十分浩大的,取得的成果也是相当惊人的。

夏日攻势的前半个月,战火主要集中在西线战场的三路进攻方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匈帝国边境的协约国军队也加入了战斗,对德国本土发动了进攻。

这也导致德国几乎面临三线作战的局面。西线战场要面对高达400万的协约国军队,南部边境也要面对近200万的协约国军队,东线战场也要时不时和俄国军队作战。

原本战斗只集中在西线战场,德国人还没有察觉到问题。

随着奥匈帝国边境的协约国军队加入战斗,德国面临的压力一下子加大,后勤各部门高速运转,仍然无法满足前线军队的消耗。

虽然英国时不时会向德国支援物资,但这些补给只是杯水车薪,压根无法填补前线战场巨大的消耗。

德国政府也明白,这么打下去根本不能获得胜利。英国能撑住多长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国在这样的巨大作战压力下,根本撑不住多长时间。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目前德国的现状进行了预估,他们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军事会议上正式提出,如果德国继续保持三线作战的方案,整个德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多只能坚持6个月的时间。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本意,是想提醒德国政府目前局势的紧迫,迫使德皇威廉二世进行选择,放弃其中一线战场。

目前的德国根本无法继续维持三线作战,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完全放弃东线战场的作战,尽可能与俄国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俄国政府签订和平协议。

俄国此时陷入内乱之中,相信这份和平协议还是能引起俄国人的兴趣。毕竟相较于打败德国这个艰难的目标,结束内战对俄国两个政府来说,明显是更加优先的选择。

如果能够结束与俄国的战争,德国将腾出手来,专心应对剩下的两线战场。

虽然奥匈帝国边境号称有200万军队对德国发动进攻,但这些军队来自巴尔干诸国和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各部队的调动是需要更长的时间的。

巴尔干诸国通过打败奥匈帝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领土扩张任务,后续的作战意志自然不会强烈。

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一塌糊涂,这些意大利军队压根不被德国军队放在眼中。唯一需要忌惮的就是少量的法国和西班牙军队,可在巴尔干战场,法国和西班牙军队终究是少数。

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看来,如果德国能够及时结束与俄国之间的战争,在东线战场完全和平的情况下,巴尔干战场也只需要部署数十万军队即可。

如此一来,德国国内将拥有近300万的可调动军队,这些军队全部投入到西线战场,完全有希望与协约国决一死战。

到时候德国在西线战场也将不再有兵力劣势,在双方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取胜的希望的。

就算到时候无法打败协约国军队,也可以凭借战场的僵持,创造更多的筹码,在和平谈判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战场的情况将决定和平谈判时德国所拥有的筹码,哪怕不以获得战争胜利为目的,也得为自己筹备更多的筹码,防止在谈判桌上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这一点上,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还是看得很清楚的。虽然德国军队已经没有太大的胜算,但这并不代表德国会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百分百失败。

如果能够保存一定的实力,就算被迫进入和平谈判,德国也能保全自己大半的领土,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虽然这样的想法是极好的,但在德皇威廉二世看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如此公开德国的尴尬处境,颇有些威胁德国政府和自己的意思。

德国的尴尬处境是谁造成的?不就是德国最高统帅部的两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和法金汉吗?

提拔这两人成为德国总参谋长的,都是威廉二世。在敏感又自负的威廉二世看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在逼宫,逼迫自己对法金汉进行问责,好让兴登堡上位德国的总参谋长。

虽然威廉二世也清楚法金汉的能力确实不太行,但作为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并不能接受自己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如此逼迫。

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例行军事会议结束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就立刻召见了总参谋长法金汉,要求法金汉立刻拿出一份足以解决目前德国尴尬处境的进攻计划,否则自己也保不住他的职位。

清楚局势的紧迫,法金汉在经过了数天的思考之后,最终向德皇威廉二世提交了一份对巴尔干方向的进攻计划,企图在协约国精兵强将齐聚西线战场的时候,率先在巴尔干方向打开突破口。

巴尔干方向的200万协约国军队由多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这对德国来说算是一个好消息。

特别是其中还有意大利军队这样的软柿子,如果能够利用的好,德国不仅能够击败巴尔干方向的协约国军队,甚至还能占领奥匈帝国。

到时候如果奥匈帝国不愿意重新加入战争,大可以在奥地利和匈牙利重新扶持政府,将其作为与巴尔干国家的缓冲地带。

解决了巴尔干方向的协约国军队之后,德国将更有底气与俄国签订和平协议,随后调动军队前往西线战场。

这么做的结果是和兴登堡以及鲁登道夫提出的计划一样的,但中间的过程是有些许的不同。

如果能够在不采纳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计划的同时完成相应的目的,对于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来说,就能完成打击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威望的目标,从而保全自己总参谋长的职位。

而对于德皇威廉二世来说,有这样一份最终结果相差不大,但具体过程和兴登堡及鲁登道夫提出的计划略有不同的全新计划,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先不管哪份计划更加合理,反正威廉二世是不想在这方面被迫听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