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奥匈帝国和协约国的和平谈判进度很快,但双方接触的消息还是没能瞒过同盟国的其他国家。
毕竟德国和英国在巴尔干前线都是有军队的,虽然和平谈判期间协约国不会停止进攻,但合约签署之后,前线肯定是要停战的。
英国和德国也都察觉到了巴尔干战场的异常,他们联系奥匈帝国政府,但所有的询问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奥匈帝国的任何回应。
此时就算英国和德国政府再迟钝,也清楚奥匈帝国和协约国私下已经有了和平协议,至少已经有了极大的进展了。
虽然对奥匈帝国的突然背叛有些愤怒,但此时可不是收拾奥匈帝国的时候。因为随着奥匈帝国的投降,巴尔干战场数百万协约国军队将腾出手来,借道奥匈帝国进攻德国腹地。
这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致命程度甚至比西线索姆河战役的战败还要糟糕。
因为奥匈帝国的波西米亚地区,距离德国的首都柏林就只有大约200公里的路程。
波西米亚又恰好是奥匈帝国的突出地带,向北可以进攻德国的首都柏林,向东可以切断波兰和俄国地区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向西能进攻巴伐利亚,怎么选择都能威胁到德国。
原本德国因为俄国内部混乱的原因,不管是德国政府还是最高统帅部,对此都是相当兴奋的。
如果俄国因为内乱退出战争,东线的数百万德国军队将可以调动到巴尔干战场和西线,与协约国还是有的打的。
但在巴尔干战场出现变动之后,同盟国又来到了劣势方。东线的德国军队确实可以调动,但只能调动到德国的南部边境,防备协约国军队对德国本土的进攻。
协约国在巴尔干战场部署了超过200万兵力,德国也需要部署至少200万兵力,才能保住本土不被入侵。
如此一来,能够调动向西线战场的兵力就少的可怜。西线战场得不到数百万军队的补充,是不可能转守为攻的。
这其实也代表着,哪怕俄国退出战争,德国也仍然是被迫防御的局面。
更要命的是,如果奥匈帝国真的退出战争,德国在欧洲大陆可就没有任何盟友了。
英国到底是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国家,纵使英国铁了心帮助德国,也无法改变德国被多面围攻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在如今这样的局面之下,英国还会铁了心帮助德国吗?
毕竟英国自己的麻烦也不少,光是爱尔兰独立战争就已经让英国政府十分头疼了,再加上美国人的蠢蠢欲动,英国可不一定会为了德国牺牲自己。
巴尔干战场的巨大变动让德国人头疼不已,但对于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大部分民众来说,影响可就没有那么大了。
奥匈帝国疑似和协约国签署和平条约的消息确实成为了欧洲的热议新闻,但热度很快就被俄国内战超越。
是的,俄国在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混乱之后,终于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内战。
在革命党合力攻破冬宫和沙皇政府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并未束手就擒,而是签署了命令,调动前线军队回援圣彼得堡。
可让沙皇尼古拉二世没想到的是,前线的军队确实调动了,可这些军队在调动的过程中就发生了哗变。
虽然俄国每年的军费开支都不低,但实际花费到军队上的军费,连每年军费开支的一半都不到。
俄国的每一笔军费都会遭到层层剥削,军方的高层将领拿一笔,后勤部的官员老爷们拿一笔,资本家们再拿一笔,用到前线的军费已经少的可怜。
在此基础之上,各级军官还要再拿一笔,真正分摊到普通士兵头上的,都不够发放日常薪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们对沙皇政府以及高层军官和官员的剥削已经相当不满,他们在国家内乱时自然是不可能继续效忠沙皇的。
被调动到圣彼得堡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圣彼得堡,军队内部就发生了哗变。一些受工人联盟蛊惑的士兵立刻加入了工人联盟,另外一些则效忠温和革命派所组建的临时政府。
因为俄国革命党意识形态和所处阶级的完全不同,导致目前俄国的革命区域分成了两个势力。
由部分贵族、地主、资本家和旧官僚组成的温和革命派,凭借着手中所掌控的权力,早于工人联盟成立了俄国临时政府。
在俄国临时政府建立的过程当中,由沙皇尼古拉二世成立的俄国国家杜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所谓的俄国国家杜马,是上一次俄国内乱期间,沙皇尼古拉二世和首相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为了平息民怒而设立的类似英国下议院的组织。
不过国家杜马并未发挥类似下议院的作用,俄国各部门的内阁部长仍然由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任命,俄国内阁政府也完全不需要向国家杜马负责,而是听命于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国国家杜马是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平息民怒设立的组织,任命的肯定是偏向于改革派系的官员和贵族。
不过这些人大体上还是效忠于沙皇的,这也是尼古拉二世能够大权在握的原因。
随着沙皇政权的覆灭,这些拥有杜马身份的改革派官员和贵族,也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党中的温和革命派。
也正凭借着杜马身份,他们轻而易举的就建立了俄国临时政府,并且很快就掌控了临时政府的大权。
虽然在名义上,俄国临时政府是革命党成立的新政府。
但实际了解情况的人都清楚,已经和温和改革派产生极大矛盾的工人联盟,在临时政府中的权力并不大。
但临时政府也无法完全拿捏工人联盟,毕竟武装起义之前的大规模游行是工人联盟发动的,工人联盟获得了俄国大量工人的支持,他们天然性的就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为了对抗极端的工人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在经过内部会议之后,最终还是决定找上沙皇尼古拉二世,获得来自贵族阶级的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