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则是从王博文和陈旭冉那边知道了张晨这个逆天人物的不俗,也知道张晨恐怕才是能很大程度影响他未来命运的人,所以方才对张晨客客气气,也是确实想要示好结交。
但这一块,张晨却知道王博文和陈旭冉有些想的太远了,2001年的影视市场还没成熟,王博文和陈旭冉虽然社会关系网和资源在拓展,但张晨实打实认为两人现在做不到独立制作出一部好片的地步。反倒是陈晓那个关系还可以做纪录片,可要是贸然进入电影,那就不好说了。
张晨并不认为他们有能力打破目前的格局。真要想做,还要过个几年,互联网,广告,票房并轨了,那个时候才好操作。
所以张晨还是摇了摇头:“我认为不要直接拍电影,真要做的话,可以先做栏目剧,广告整合,这样可能有前景。”
张晨一点不奇怪王博文和陈旭冉嗅着风声找他商量项目,2001年的影视圈处于电视人下海拍电影的混乱期,十个项目九个赔钱。院线里能出来的电影背后都是无数外行被拍死的坑里堆出来的。真能够出头的,哪个背后不是各种资源和人脉,草根逆袭的事还要推后。
所以张晨还是坚持:“电影是你们想碰的情怀,但生意是生意。如果你们真的想要事实,我建议不如把《七日约定》,或者《情感调解室》作为一种剧目来拍,至少能保证收视率,能保证有电视台来买。”
这是最把稳的建议,如果把省台热火的这两个节目改编成情感类的栏目剧,肯定是有市场的,至少很多上星台有资金购入,再加上植入广告,挣钱是肯定可以的。
但陈旭冉还是有些不甘心:“那不就成电视剧了吗?我们想出点有品质的。”
这就是鄙视链了,电影大荧幕天然鄙视电视剧小荧屏,再加上如今电影都带着一些“逼格”,电影人能得到最大的曝光,能站在主流媒体和舆论中心,一旦出头,就是万人追捧,全国人民都会讨论什么春节档,贺岁片。
电视人往往头一热,就想往电影圈走,想要去挣这份荣誉。动辄看不起电视剧的品质,觉得电影更有品质。
这也不错,因为电影往往就意味着大资本,大资源,以及围绕着这种砸进去资本的造势,当然搞得热火朝天。
谁看了不眼红。
但只有张晨知道,那是个大火炭炉,现在陈旭冉王博文投身进去,只要不是挖矿,多少身家都不够坑的。
必须把他们打醒过来,那种自己有个好剧本,好编剧能力,就能出人头地的想法,张晨是半点不敢有,因为知道得多了,不是所有好本子都能被伯乐相中,然后天选之人一样被各方推崇给你弄出落地的。更多的时候,人家请一个外行就能给你批得一地鸡毛,甚至如果发现真好,给你连扒带吞吃个干净都可能。
自己万象网还没落地,什么本钱资源都还不足够,王博文陈旭冉真要进去了,那就真的双双跳进去爬不出来了。
完蛋,还不知道要用这个标题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