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传说时代 > 第七章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七)

第七章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七)(1 / 2)

屋里有些安静,有些尴尬,只有茶杯碰桌的轻响回荡。王博文干笑了一声,说道:“你这倒是说我们没眼光了。”

陈旭冉叹了一口气:“是吧……还是我和你干爹有些想多了,哎,拿着钱就不知道干什么了,总想霍霍出去。”

徐明看着这两位,虽说他是首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得主,但在王博文和陈旭冉面前,他也得乖乖低头,一个是榕城做出不少实绩的制片人,一个是榕城电视一姐,还是旭慧地产的老板,论实业论能力,不说是他长辈,也是他的前辈。可眼下两人却在征询张晨的意见,且在张晨的反驳之后,两人也偃旗息鼓,而且陈旭冉还自责起来。

这反差直令他有些诧异。

“你们不是没有眼光。”张晨却在此刻摇摇头:“相反,你们很有眼光,但是有点赌了。这不是好的策略。”

“我和你干爹都不懂这些投资,就只是看什么好想做什么。”陈旭冉又高兴起来:“所以你看我们还是有其他的办法?”

“我觉得现在还是要充分把电视的优势利用起来,把电视的优势转化为影视,结硬寨打呆仗。这样按部就班其实就很好,如果贸然上院线,就是把钱扔火里了。”张晨道:“做栏目剧,轻喜生活剧那种栏目剧,做电视电影,再把广告赞助和播出资源捆绑起来,有了现金流,有了观众基础,有了口碑,过几年,等到互联网广告和票房能够共振起来,那时候再冲击院线,胜算才大。”

“我的意见是,想把现有的影响力,人脉,观众缘,给变现。变成可以复制的东西。譬如现在就可以趁热点火,推出《情感调解室》的栏目剧,也可以做一些《办公室故事》,亦或者《我与极品婆婆的斗争史》这类家庭喜剧,能最大限度减少风险,能盈利,顺便把品牌给建立起来。”

轻喜剧的市场一直都很好,类似《生活大爆炸》,《老友记》,国内往后随着互联网发酵的《武林外传》《炊事班故事》,韩国的《搞笑一家人》都是成功代表。

电影那种投入大,资源要求多的,根本不适合眼下的他们,反倒是利用电视人脉和资源,搞出这种轻喜剧题材,地方电视台应该还是愿意出钱的。

“你说的这几个,光听我就觉得有意思,而且自动就勾勒出了一些情节了,我觉得要是你做的,那就有很多画面了。”陈旭冉眼睛亮起眨了眨。

“这是脑补,你知道我们的风格,也自然能想象一下。也算是品牌效应,是产品基因,”张晨说着,他觉得应该给王博文和陈旭冉讲细一点,因为以后这两位去忽悠别人的时候,用的也就是这套理论:“我们有《情感调解室》又有《七日约定》这种节目,自然就会让人知道我们的风格,专注人物的细腻情感,专注大家在不经意的闪光点,故事感这不就是来了。所以我尽管只说了一个标题,你就立即能猜到大致的内容,闪光点,期待感也就有了,如果我们真在这方面爆出几部好剧,那以后这就是个金字招牌,就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

“《编辑部故事》那种,那可不敢搞啊,现在审查很谨慎的,一不注意就没了。”还是老王很有些觉悟,皱眉摇头。

“那不一样,之前的轻喜剧有些尺度过大,辛辣讽刺了。有时候不窥全貌也不要做单一的评价,所以可以减少这些有隐喻的东西,朝着生活化,夸张,搞笑,接地气方面发展。”

“而我们要小成本去撬动这个大杠杆。不要投入过大,那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走的就是情感路线。关注于人物的矛盾和互动才是其中精彩的部分。”

“我想了一下,如果要凑一个情景喜剧,不如聚焦一下目前社会热点,就下岗潮之后,一批原国营厂职工为了生活,在一个老旧小区门口合伙开一家“国营风”的饭店,那么剧名就叫《老友饭店》。他们有的是机修工,有的曾是车间主任,有的甚至是厂广播员,开饭店只是他们再就业的临时过渡,可没想到这个小店越来越红火,每天都是社会百态。”

张晨又根据后世的一些轻喜剧段子,现编了一些桥段,给他们说起来,听得三个人或讶异,获忍俊不禁,陈旭冉更是“咯咯咯”“好有意思”的笑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