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您热杯牛奶?”
“不用麻烦您,”顾从卿笑着摆手,“您也早点休息。”
等他回房,还没睡的刘春晓轻声说:“陈阿姨真是个实在人,都给做第二个小褥子了。
还有昨天我随口说想吃家乡的腌菜,今天她就托人去唐人街买了。”
顾从卿握住她的手:“所以说,咱们运气好,遇着个合心的。”
他顿了顿,又道,“都是华人,在异国他乡互相帮衬着,才像个样子。”
第一个月月底发工资时,陈阿姨特意做了道马来风味的咖喱鸡,说“感谢顾先生太太照顾”。
土豆吃得满嘴流油,刘春晓也多吃了半碗饭。
陈阿姨看着他们吃得高兴,自己也笑得合不拢嘴。
她现在工作非常用心,因为在这个家里,她能感受到同根同源的温暖。
顾从卿和刘春晓并非对孕期养护一无所知。
家里寄来的信里,顾母细细写了不少老家的讲究,从饮食禁忌到起居注意事项,字里行间都是牵挂。
他们也特意去医院找了产科大夫,拿着英文手册一点点对照,把科学的养护知识记在本子上。
再加上刘春晓本身就是医学生,对孕妇的生理变化、饮食禁忌更是门儿清,哪些能吃、哪些该忌口,哪些动作能做、哪些需要避免,心里都有谱。
偶尔陈阿姨按南洋华人的老法子准备饮食,比如觉得“孕妇吃兔肉会让孩子唇裂”,或是“孕期不能吃生冷水果”,刘春晓总会温和地提一句:“阿姨,上次去医院,大夫说适量吃点兔肉补充蛋白质是好的呢,您看这是手册上写的。”
她会把医院的建议、书本上的知识耐心讲给陈阿姨听,顾从卿也在一旁帮着解释。
陈阿姨从不是固执的人,听他们说得有理有据,总会笑着点头:“哎,还是你们读书人懂科学,我这老法子跟不上趟咯。”
下次就照着新的法子来,一来二去,两人反倒磨合出了一套兼顾传统与科学的养护方案,谁也不拧着,相处得格外融洽。
陈阿姨对土豆也格外上心。
她看土豆年纪不大,跟着哥嫂在异国他乡上学,总觉得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特意问过土豆喜欢吃什么,得知他偏爱红烧肉和糖醋排骨,隔三差五就会炖上一大锅,肉炖得酥烂脱骨,酱汁浓稠得能拌两碗饭。
这天陈阿姨做了糖醋排骨,特意给土豆多留了一大碗。
土豆放学回来,闻着香味就冲进厨房:“陈阿姨,今天又做我爱吃的啦?”
“刚出锅,趁热吃,”陈阿姨笑着给他递筷子,“知道你这阵子长个子,多吃点肉。”
她看着土豆狼吞虎咽的样子,想起自己的小儿子,眼神格外柔和,“周末让你陈叔叔带小宇来,你们哥俩一起打球去?”
小宇是陈阿姨的儿子,之前来过两次。
“真的?”土豆眼睛一亮,“小宇上次说他新学了几招,我正想跟他切磋呢!”
周末陈阿姨的丈夫带着儿子小宇来了,抱着篮球就往公园跑。
刘春晓看着窗外两个孩子奔跑的身影,笑着对陈阿姨说:“您儿子跟土豆脾气真像,都是直爽孩子。”
“可不是嘛,”陈阿姨给她剥着橘子,“小宇总说在学校没伴,跟土豆玩了两次,回来天天念叨。
都是在国外生活,孩子们能做个伴,也挺好的。”
晚上土豆回来,书包里塞着个马来西亚的小风筝,是小宇送的。
他兴奋地说:“陈阿姨,小宇说下次教我放风筝,他还会说几句闽南话,跟您口音有点像!”
陈阿姨笑着说:“那当然啦,我儿子嘛!”
顾从卿和刘春晓对视一眼,都觉得请陈阿姨来是最对的决定。
这异国他乡的日子,因为这些温暖的联结,变得越来越有烟火气。
夜里陈阿姨扶着刘春先上床,轻声说:“太太早点睡,今晚应该能睡安稳。”
她已经摸清了刘春晓的作息,知道她什么时候容易腿抽筋,总会提前烧好热水备着。
“陈姨你也早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