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摆在眼前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艰难处境。
就在河北道的一个小村庄里,竟然有多达上百户人家需要举家迁移!这些淳朴善良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如今却要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和房屋,前往陌生之地重新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村里的老人们更是难舍故土之情,纷纷跪倒在周景明的仪仗队面前,涕泗横流地哭诉着:大人呐,请您行行好!这座老宅可是咱们祖上一辈又一辈用双手一砖一瓦搭建而成的呀!还有那满地里即将成熟的庄稼,眼看着就能收割了......
可现在,您叫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老头子老婆子们该往哪儿去呢?呜呜呜...... 看着眼前这群可怜巴巴的老人,周景明不禁心生怜悯,但无奈既定的道路规划已经确定下来,根本没有更改的余地。
尽管如此,周景明还是竭尽所能地想要帮助这些受影响的百姓度过难关。他不仅亲自监督,确保每一户搬迁家庭都能足额领取到应有的赔偿银两和口粮物资,同时还特意下令免除了所有搬迁户未来三年内的赋税负担。
此外,他还责成当地的州县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在周边地区划出一定数量的官田供这些灾民耕种使用,并派遣专人指导他们如何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等事宜,以助其尽快重建起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年轻力壮的村民在看到政府给出的优厚条件后,反倒认为这次搬迁或许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揣着领到的赔偿金,踏上了前往那些因修建道路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类作坊以及材料场地打工挣钱之路,希望能够凭借自身努力开创出一片崭新天地。
遇到祠庙坟茔则更为棘手。河南道一段,路线需穿过一处据说是前朝某位大儒的祖坟所在,当地士子群情激奋,联名上书,甚至阻塞工地。
周景明亲自与当地耆老、学子会谈,最终由朝廷出资,择风水吉地,以更高规格为这位大儒重建了墓园和祠堂,并勒石记功,方才平息风波。
除了“人”的问题之外,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且异常严峻。
就在他们艰难跋涉于那片广袤无垠的沼泽地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已被施工队精心夯实过的路基竟然开始不断地下沉!仿佛这片看似平静的沼泽地有着无穷无尽的吞噬之力一般,让人猝不及防又束手无策。
面对如此棘手的状况,身为项目负责人的李文渊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他整日整夜守在工地现场,双眼布满血丝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了整整好几天,尝试了各种方法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可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阻止路基继续下陷。
偶然间,他从当地渔民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这些渔民们常常会编织巨大的渔网并将其垫在水底,以此来防止船只陷入淤泥之中。
受到这个启发后,李文渊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种全新的筑路方法——木排筑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