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自独孤明登基以来,可谓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南方与北方之间的交通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乃是连接南北之地的道路皆为前朝遗留下来的陈旧官道所致。
这些古道历经岁月沧桑,早已残破不堪。它们不仅路面狭窄崎岖,仅能容纳两辆马车并行通过;更糟糕的是其地基疏松不稳,每逢阴雨连绵之季,便会化作一片泥沼,让人举步维艰。
尽管那时的漕运事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但其所能抵达之处仅限于内陆区域中的部分地域而已,远远无法充分满足诸如物资转运、政令传播之类事务的实际需要。
如此局面,于整个国度而言,显然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般障碍,尤其给商贸往来与军事征伐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
在此困局之下,当朝圣上痛下决心,誓要扭转乾坤、革故鼎新。
他不顾顽固派的反对,毅然下达圣旨,表示将倾尽全国之力来修筑一条从京城到江陵的纵向大道——这条大道被命名为京越道。
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条新修的道路打破地域限制,让商品能够更顺畅地流通,同时也能确保朝廷的命令迅速传达到全国各地,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可以说,这条路承载着皇帝的期望和野心,它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公路,更是大周帝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萧谨言负责图纸和监工,以及银钱的支付和调度工作。
这项浩大工程的总负责人,乃是那位已临近知命之年的工部侍郎——周景明大人。
这位大人并没有走常规的科举之路,但却凭借着对算术、水利以及建筑构造等方面的精通,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而来,最终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实干型官员。
也正因如此,圣上才会格外看重他那种务实求真、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而在周景明大人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更是云集了当世最为卓越的精英们:
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位担任副总的总管,同时也是将作监少监一职的李文渊大人。
此公不仅思维严谨细密,而且还极具创造力,尤其擅长各类桥梁及涵洞这类重要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与监督建造事宜。
接下来则要提到那位身负重任的督料使者,即来自户部的郎中张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