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取防守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建议后,美国军队的这些将领们一致同意威尔逊上校的建议,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海军司令部的电报迅速发往旧金山海军基地,要求优先调配舰艇。
情报部门的分析师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侦察报告,筛选日军潜艇的活动规律;前往夏威夷大岛的机场建设部队,乘坐小型运输机,在黎明时分起飞,朝着太平洋中部飞去。
旧金山海军基地内,灯火在夜幕中亮起。8 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和 4 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整齐停靠在码头,水兵们正忙着将物资搬进货舱 —— 油桶被固定在甲板下方的货舱里,弹药箱堆叠得严丝合缝,压缩食品则装在防水木箱中。
舰长们聚集在旗舰 “蒙彼利埃” 号轻巡洋舰的会议室里,对着航线图最后确认细节,每一个转向点、每一段航速要求,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夏威夷大岛,不是瓦胡岛。” 编队指挥官哈里斯海军少将指着地图上的卡乌阿伊希港,“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有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才能发报。48 小时内,我们必须抵达,卸下物资后立刻返航,不能有任何延误。”
各艘军舰舰长齐声应和,声音里带着坚定。他们知道,这次行动关乎夏威夷驻军的生死,也关乎太平洋战场的走向。
夜色渐深,旧金山海军基地的码头响起汽笛声,12 艘舰艇依次驶离港口,朝着太平洋深处驶去。月光洒在海面上,舰艇的航迹如银色的丝带,在黑暗中延伸向远方。
此时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收到本土电报,此刻美军的 “旧金山快车” 已悄然出发,尼米兹马上派工程部队前往夏威夷大岛。
不久后夏威夷大岛的山峦间,工程部队正顶着海风修建临时码头,他们不知道,48 小时后,承载着希望的 “快车”,将在这片海域停靠,为夏威夷的防御注入新的力量。
没有人意识到,在他们战略视野的盲区里,日军已在北太平洋站稳脚跟,阿图岛的机场正在铺设跑道,基斯卡岛的雷达已开始运转,一条岛链封锁线正在形成。
夏威夷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夏威夷大岛(夏威夷岛),其总面积约 平方公里,远超群岛内其他岛屿,而面积仅约 1545 平方公里、排名第三的瓦胡岛,却在二战前就已成为夏威夷的行政核心,首府始终设立在瓦胡岛的火奴鲁鲁(檀香山)。
看似矛盾的选址背后,既暗藏着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不能忽视夏威夷大岛因广阔疆域带来的显着战略价值 —— 这种价值在二战前的航海时代、王国统一进程与美国海外扩张中,已逐步显现并影响着群岛的格局走向。
夏威夷大岛的战略价值,首先植根于其广阔的地理空间与独特的区位条件。作为太平洋中部群岛的面积之最,它北接白令海航线,南连大洋洲航道,东望美国西海岸,西临亚洲大陆,是太平洋跨洋航行的重要中途节点。
早在 18 世纪末,欧洲航海家就已发现,夏威夷大岛的天然港湾可容纳大型船队停靠补给,岛上丰富的淡水、木材与农产品,能为长途航行的船只提供关键物资支持。
相比之下,瓦胡岛虽处于群岛中心位置,但面积有限,港湾容量与资源储备远不及夏威夷大岛。
不过,夏威夷大岛的地形限制也同样突出,岛上分布着冒纳罗亚、基拉韦厄等多座活火山,大片区域被熔岩地貌覆盖,可开发的平原与宜居地带相对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规模聚居点的形成,而瓦胡岛则拥有更集中的平坦区域,为早期聚落发展提供了便利。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夏威夷群岛处于部落割据状态,出身夏威夷大岛的卡美哈梅哈一世,正是凭借大岛的战略纵深与资源优势,开启了统一征程。
当时的夏威夷大岛不仅是卡美哈梅哈一世的根据地,更是其军事力量的补给核心 —— 广阔的土地能种植足量的粮食,支撑军队征战。丰富的木材可用于建造战船,满足跨岛作战的需求。
1795 年,卡美哈梅哈一世率领从大岛集结的军队,横渡海洋征服瓦胡岛,这场战役的胜利,既依赖大岛提供的人力、物力支撑,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瓦胡岛的地理枢纽价值。
统一夏威夷王国后,卡美哈梅哈一世虽根基在大岛,却逐步将行政注意力转向瓦胡岛:一方面,瓦胡岛位于群岛中心,便于统治各个岛屿。
另一方面,其港湾条件更适合发展贸易,而夏威夷大岛的偏远位置与复杂地形,使其难以成为高效的行政与贸易中心。
不过,卡美哈梅哈一世并未忽视大岛的战略意义,他在岛上保留了重要的农业基地与军事据点,使其成为王国的 “战略后方”。
19 世纪上半叶,夏威夷王国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瓦胡岛的行政优势与大岛的战略价值。随着檀香木贸易、捕鲸业的兴起,瓦胡岛的火奴鲁鲁因便捷的交通成为太平洋商船的重要补给站,逐步形成商业聚落与行政中心。
1845 年,火奴鲁鲁正式被定为夏威夷王国首都,此时的瓦胡岛已聚集了群岛大部分人口,拥有完善的商业设施、教会学校与行政机构,而夏威夷大岛仍以农业、渔业为主,人口分散,基础设施滞后。
但大岛的战略价值并未因此削弱:其广阔的土地成为蔗糖种植的重要区域,大量蔗糖通过瓦胡岛出口至美国本土,为王国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大岛的偏远位置使其成为天然的 “屏障”,在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能有效抵御外部势力的直接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