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在哪儿?回本太慢!想快回本,最少得五十架同时飞。
可咱现在三条线,一年最多产十二架,得四年才够五十架——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那你有啥好办法?”佘遵问。
“简单,分舱!像民航一样分档次。”李明一拍桌子,“头等舱,票价十五万,设三十座,一趟就收四百五十万;商务舱砍到一百座,一万五一张,再收一千五百万。
一机一趟总收入两千万!”
他得意道:“按您原来那套,一趟才收一百八十万,傻子才这么干!十五万一票?太low了?错!咱国内光是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家庭,上百万户,挤一挤,能买得起的多的是!”
“可您这是杀鸡取卵。”角落里,市场部老周插了话,“太空旅游是个新市场,不是快销品。
咱得养着它,不是榨干它。
现在国内月入八千的都算中产,年入二十万的家庭,全国不到百分之五。
能掏一万五去天上转一圈的人?怕是连零头都不到。”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我建议商务舱定价八千,头等舱十万,稳扎稳打。
不是没人买,是得让人觉得——这趟值,值得复购。
咱不是做一次暴利,是想把太空旅游变成下一代的‘出国游’。”
会议室静了两秒。
佘遵没急着说话,手指轻敲桌面,目光从每个人脸上扫过。
最后,他缓缓笑了:
“老周,你说得对。
我不图今年赚多少,我图十年后,全世界旅游热搜榜首,全是我们‘升华太空’的票。”
他站起身:
“按八千起步,头等舱十万,上规模,上服务,上口碑。”
“开工。”
头等舱?别搞了,直接取消。
但座位还是要留,改成商务舱的规格就行。
接下来,咱们得整点真家伙——豪华版航天飞机。
这玩意儿不面向普通人,只卖钱多人不嫌多的主儿。
里面就摆二十个座位,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票价?一口价:三千万一次。
对,三千万,不是三万,也不是三十万,是三千万。
你想想,真正有钱的人,压根不看价格。
他们要的是“全天下就我一个能坐”的感觉。
就跟那些限量球鞋、私人定制手表一个道理——值不值钱不重要,关键是别人没有。
咱得把人群彻底撕开:一边是给老百姓用的平价版,薄利多销,走量;另一边,是专为壕人定制的顶配版,一锤子买卖,暴利收钱。
“嘿,周部长这主意真地道!”有人当场拍大腿,“比李总那套实在多了。
咱给富豪们整点极致体验,私人专属舱、星空顶灯、全息管家,连马桶都镶金边——他们不疯了似的抢座才怪。”
“我附议!”
“我也同意!”
一屋子人全点头。
谁不知道?钱多到花不完的人,最吃这套。
三千万?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