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求我们教练组找到适配国家队现有全部球员的最优解,同时也要求你们在比赛中表现得更加聪明。”
赫迪森很快解释最后一句话中聪明的定义。
“我们不需要在一场比赛的任何阶段中都保持紧绷,不需要竭尽全力地去做一些无用的努力。”
“在我今天站在这里以前,我看完了从上一次世界杯后,中国队A级赛事中的全部录像,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在过去的比赛里,你们中的大多数球员总是习惯全力以赴,或者说用力过猛更合适。”
“这是因为过去的国际比赛日里,你们需要应对的仅仅是在两周内的一到两场比赛,主场作战总是令人兴奋和激动的。
加上对手也值得这样去做,我和你们此前的助理教练杨聊过,他告诉我说,你们当时是以学生和挑战者的姿态向强队学习,这在过去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到世界杯上,你们必须舍弃掉这种想法,学会在比赛中放松,控制住节奏,时刻记住,世界杯是一场拉锯战和持久战,胜利并不只在其中的一场和比赛中的一段。”
赫迪森用了接近10分钟和队员们讲述如何在比赛中踢得更加从容和放松,以及这样做的重要性。
随即就到了战术层面最核心的部分,中国队最核心的战术选择。
“现在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到底怎样踢好我们的足球。”
“传球控制或者防守反击,高位压迫或者低位防守,边翼或者中场。”
“我在录像中看到你们过去一年的比赛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最直观的一个词就是混乱。”
“几乎每个比赛日,你们尝试的战术都是对上一次的矛盾和颠覆。”
“我想上一任,也就是赵,他可能想在你们身上试验出更多可能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那么多奢侈的时间留给我们去试验,我们只有三个月。”
说着,赫迪森招呼助手将战术板拉到身旁。
随即用马克笔在战术板上写上几个号码,“19号,7号,22号,10号,11号……”
“显而易见,我们拥有非常强有力的边路,特别是苏,金球级别的边翼,所以我们的选择其实非常直观。”
“传控或者反击,当然是反击,高位或者低位,当然是低位,边翼或者中场,当然是边翼。”
赫迪森结合过往中国队在攻防两端的一系列数据表现,非常有说服力地定下了中国队后续的战术基调。
防守时保持低位,保证防守的严密,在反击时,减少中场的持球,多数情况下让中场快速将球权过渡到边路,凭借强力的边路推进,将进攻发展至对手防区。
这时候,中场面临的决策只有两种,后插上进入禁区作为攻击手,亦或者在边路寻求和边翼的组织配合,在局部快速传切打透对手防线。
这种模式下,解决了赵安云时期,过度依赖中路控球,导致节奏拖沓,进攻乏力的典型症结。
也可以通过减少中场球员的持球,让凌云,彭俊浩这类带球型选手因为和对手陷入搏斗导致丢失球权更甚至受伤的情形。
更是可以激发彭朋的影锋属性,让进攻在反击终结的过程中更具威胁。
其实这一套战术,徐晋之很早之前就主张过了,那时候中国队只管抱紧边路,然后起球传中,中路插上猛攻禁区就完了。
不过在赫迪森的调教下,这一套反击模型更加细致,对球员细节上的要求也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