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44章 进退有仪: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

第244章 进退有仪: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2 / 2)

例如,在企业中,员工对领导的 “敬”,就是尊重领导的决策权,认真执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向领导汇报,寻求领导的指导;在学术领域,年轻学者对前辈的 “敬”,就是尊重前辈的学术成果,在引用前辈的研究成果时,规范标注,不抄袭、不篡改,在与前辈交流时,虚心听取前辈的学术建议,不随意否定前辈的学术观点。

2. “立” 是交往的灵魂:以坚守之心立身

“立” 是 “訚訚如也” 的核心,没有对自我的坚守,就容易陷入盲目顺从的误区,失去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最终成为上位者的 “附庸”,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论语?泰伯》中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里的 “弘毅”,就是一种坚守自我、担当责任的精神 ——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与上位者交往时,“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思想上保持独立,不盲目崇拜上位者的观点,对上位者的决策和意见进行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其次,在原则上保持坚定,不因为上位者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敢于对上位者的错误决策说 “不”;最后,在行动上保持主动,不被动地服从上位者的安排,而是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为团队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对上级领导的决策,既要认真执行,又要保持独立思考,如果发现决策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或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要敢于向上级反映问题,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在企业中,员工在执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时,如果发现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要主动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坚守自己的专业素养。

3. “敬” 与 “立” 的辩证统一:成就和谐交往与自我价值

“敬” 与 “立” 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敬” 是 “立” 的前提,只有尊重上位者,才能获得上位者的信任和支持,为自己的 “立” 创造良好的条件;“立” 是 “敬” 的升华,只有坚守自我,才能在与上位者的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赢得上位者的真正尊重。

在现代社会,实现 “敬” 与 “立” 的辩证统一,需要我们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沟通能力:在与上位者交往时,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既要尊重上位者的权威,又要让上位者理解自己的意图。例如,在向领导提出建议时,要先肯定领导的决策,再委婉地指出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让领导更容易接受。

专业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在工作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在与上位者的交往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上位者的认可和尊重,为自己的 “立” 奠定坚实的基础。

判断能力:要学会理性分析上位者的决策和意见,区分哪些决策是合理的,哪些决策存在问题。对于合理的决策,要认真执行,体现自己的 “敬”;对于存在问题的决策,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 “立”。

三、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在之时的敬畏与从容

(一)“踧踖” 与 “与与” 的语义解读及文化内涵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短短十字,精准地描绘出孔子在君主面前的言行姿态。“踧踖”,读音为 “cù jí”,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 “恭敬不宁之貌”,指的是在君主面前,因心怀敬畏而表现出的谨慎、不安的样子;“与与”,则注解为 “威仪中适之貌”,指的是在谨慎恭敬的同时,又保持着从容得体、仪态端庄的样子。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姿态,却在孔子身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儒家文化中 “敬” 与 “和” 的辩证统一。

从文化根源来看,“踧踖” 与 “与与” 的统一,源于周代 “礼” 文化对君臣关系的规范与塑造。在周代宗法制社会中,君主不仅是政治权力的核心,更是 “礼” 的象征 —— 君主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国家的秩序与尊严,臣子对君主的态度,本质上是对 “礼” 的尊崇。因此,“踧踖如也” 的敬畏,不是对君主个人的畏惧,而是对 “君权天授”“君臣有别” 礼制的尊重;“与与如也” 的从容,也不是对君主权威的漠视,而是对自身 “臣子之礼” 的熟练践行,是将外在礼制内化为个人修养后的自然流露。

《礼记?玉藻》中对臣子在君主面前的言行有详细记载:“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溜,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 意思是臣子侍奉君主时,要让衣带下垂,脚步轻缓如同踩着整齐的线,下巴微收,双手拱在身前,目光向下却能专注听君主讲话,视线范围不超过君主的衣带与衣领,听君主说话时要转向左侧。这些细致的礼仪规范,正是 “踧踖” 与 “与与” 的具体体现 ——“绅垂”“足如履齐” 是 “踧踖” 的谨慎,“垂拱”“视下而听上” 是 “与与” 的得体。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 “周礼”,对这些礼仪规范烂熟于心,因此在君主面前,既能展现出对礼制的敬畏,又能做到从容得体,将 “礼” 的精神完美融入言行之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踧踖” 与 “与与” 的平衡,也是一种 “适度焦虑” 与 “自我掌控” 的和谐。“踧踖” 所体现的谨慎与不安,本质上是一种对 “君臣交往” 场景的重视,是避免言行失当的 “适度焦虑”;而 “与与” 所展现的从容,是对自身礼仪修养的自信,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自我掌控” 能力。这种 “适度焦虑” 与 “自我掌控” 的结合,能让臣子在君主面前既保持警惕,不犯失礼之错,又不陷入过度紧张,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有效的君臣沟通。

(二)历史长河中的 “踧踖与与” 典范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贤臣良将都在与君主的交往中,完美诠释了 “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的姿态,既对君主保持敬畏,又不失从容与智慧,成为后世君臣交往的典范。

1. 周公辅政:敬畏中的担当

西周初期的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天下,他在与周成王的交往中,始终保持着 “踧踖与与” 的姿态,既对年幼的君主充满敬畏,又以从容的担当承担起治国重任。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在辅政期间,“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发出来接待贤臣,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去处理政务,生怕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辜负周成王的信任。这种对君主托付的谨慎与敬畏,正是 “踧踖如也” 的体现。

但周公并非一味谨慎怯懦,在面对国家危机时,他展现出了 “与与如也” 的从容与担当。当时,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王朝的统治,许多大臣都惊慌失措,而周公却从容镇定,迅速制定平叛计划,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在平叛过程中,周公始终尊重周成王的君主地位,重大决策都及时向周成王汇报,既展现了对君主的敬畏,又以从容的智慧和担当化解了危机。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毫不犹豫地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则回到臣子的位置,继续辅佐成王。在归还政权时,周公恭敬地对成王说:“昔武王崩,成王少,故以我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今成王已长,宜归政成王。” 这番话既体现了对成王的敬畏,又展现了从容退位的豁达。周公的言行,完美诠释了 “踧踖与与” 的内涵 —— 对君主的敬畏,是对政权的尊重;而从容的担当,是对国家的责任。

2. 萧何追韩信:敬畏中的智慧

西汉初期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多次在与刘邦的交往中展现出 “踧踖与与” 的智慧,既对刘邦保持敬畏,又能从容地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解决难题。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起初在刘邦麾下并未得到重用,于是趁夜逃走。萧何得知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亲自骑马去追赶韩信,这就是着名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说萧何也逃走了,刘邦非常生气,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 这从侧面反映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也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重要地位。

当萧何带着韩信回到刘邦身边时,刘邦既生气又疑惑,质问萧何:“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面对刘邦的质问,萧何没有丝毫慌乱,而是从容地回答:“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这番话既尊重了刘邦的君主权威,没有直接反驳刘邦的质疑,又清晰地分析了韩信的重要性,为刘邦指明了争夺天下的关键,展现出 “与与如也” 的从容与智慧。

萧何的回答让刘邦茅塞顿开,他立即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在任命仪式上,萧何又建议刘邦 “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以隆重的礼仪任命韩信,既体现了对韩信的尊重,也维护了刘邦的君主威严 —— 这正是 “踧踖如也” 的敬畏。萧何的言行,既让刘邦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又维护了君臣之间的礼仪秩序,完美平衡了敬畏与从容。

3. 曾国藩面圣:谨慎中的从容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清朝的重臣,他在与咸丰帝、同治帝等君主的交往中,始终保持着 “踧踖与与” 的姿态,既对君主充满敬畏,又能以从容的态度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据《曾国藩家书》记载,曾国藩第一次面见咸丰帝时,内心非常谨慎,提前多天就开始准备奏对的内容,反复练习言行举止,生怕在君主面前失仪 —— 这种对君臣礼仪的重视,正是 “踧踖如也” 的体现。在面圣过程中,曾国藩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回答咸丰帝的问题时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既不卑不亢,又不失臣子的本分。

但曾国藩并非一味谨慎,在面对国家大事时,他展现出了 “与与如也” 的从容与坚定。例如,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多次遇到困难,甚至一度陷入绝境,但他始终没有向咸丰帝抱怨,而是从容地调整战略,积极调配资源,最终带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每遇到重大决策,都会及时向咸丰帝上奏,详细说明情况,既尊重了君主的决策权,又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实现了敬畏与从容的完美平衡。

曾国藩在《挺经》中曾说:“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这句话正是他对 “踧踖与与” 姿态的理解 —— 对君主的敬畏,能让人避免骄傲和懈怠;而从容的态度,能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更好地完成君主托付的任务。

(三)现代社会中的 “踧踖与与” 智慧应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封建君主制度早已消亡,但 “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所蕴含的 “敬畏与从容平衡” 的智慧,依然在与上级、权威人士、重要客户等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展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1. 职场中与上级沟通:敬畏中的专业

在职场中,上级作为团队的管理者,承担着统筹全局的责任,与上级沟通时,需要保持 “踧踖与与” 的姿态 —— 既要对上级的权威和决策保持敬畏,认真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又要以从容的专业态度展现自己的能力,为上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小陈,在与部门总监沟通新产品规划时,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智慧。在沟通前,小陈花了一周时间整理市场调研数据、用户反馈报告,反复打磨产品规划方案,甚至提前模拟了总监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 这种对沟通的重视,正是 “踧踖如也” 的敬畏。

在沟通会议上,小陈首先恭敬地向总监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准备:“总监,这是我根据上周您提出的方向,整理的市场调研数据和产品规划方案,里面包含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和初步的功能设计,想向您汇报一下,听听您的意见。” 随后,小陈条理清晰地讲解了方案的核心内容,在总监提出疑问时,他没有慌乱,而是从容地引用数据和案例进行解答,甚至在总监的思路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时,他也委婉地提出:“总监,您提出的这个方向很有启发,但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用户目前更关注 XX 功能,如果我们能在方案中加入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更符合用户需求。”

总监对小陈的专业态度和准备工作非常认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将新产品的核心研发任务交给了他。小陈的做法,正是 “踧踖与与” 在现代职场中的应用 —— 对上级的敬畏,体现在认真的工作准备和对上级意见的尊重;而从容的专业,体现在清晰的表达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既赢得了上级的信任,又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2. 商务场合与重要客户洽谈:尊重中的自信

在商务场合中,重要客户是企业合作的关键,与重要客户洽谈时,需要秉持 “踧踖与与” 的姿态 —— 既要对客户的需求和意见保持尊重,认真倾听客户的想法,又要以从容的自信展现企业的实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某外贸公司的销售经理老赵,在与一位欧洲大客户洽谈合作时,就展现出了 “踧踖与与” 的智慧。在洽谈前,老赵详细了解了客户公司的背景、产品需求、市场定位,甚至研究了客户所在国家的文化习俗,为洽谈做好了充分准备 —— 这种对客户的重视,正是 “踧踖如也” 的尊重。

在洽谈过程中,老赵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每当客户提出一个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甚至主动分享一些与客户行业相关的市场信息:“您提到的这个需求,我们之前也为德国的一家同行做过类似的方案,他们反馈效果很好,我可以给您看一下他们的案例。” 当客户对产品价格提出疑虑时,老赵没有慌乱,而是从容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核心优势和附加值:“我们的产品虽然价格略高,但采用的是进口原材料,质量有保障,而且我们提供 24 小时的售后服务,能为您解决后续的使用问题,从长期合作来看,性价比是很高的。”

最终,客户被老赵的专业态度和企业的实力所打动,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老赵的做法,正是 “踧踖与与” 在商务场合中的体现 —— 对客户的尊重,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和耐心解答;而从容的自信,体现在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和对市场的把握,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又为企业带来了合作机会。

3. 学术会议与权威专家交流:谦逊中的见解

在学术会议中,权威专家往往在领域内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深厚的学识,与权威专家交流时,需要保持 “踧踖与与” 的姿态 —— 既要对专家的学术成果和经验保持谦逊,认真学习专家的观点,又要以从容的态度分享自己的研究见解,与专家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

某科研机构的年轻研究员小吴,在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与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李教授交流时,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智慧。在交流前,小吴仔细研读了李教授的多篇学术论文,整理了自己研究中与李教授观点相关的内容,甚至准备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 这种对专家的尊重和对交流的重视,正是 “踧踖如也” 的谦逊。

在交流过程中,小吴首先恭敬地向李教授请教:“李教授,我拜读了您关于 XX 领域的最新论文,里面提到的 XX 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在自己的研究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您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呢?” 在李教授解答后,小吴没有盲目认同,而是从容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发现:“李教授,根据您的指导,结合我近期的实验数据,我发现 XX 因素可能对这个问题有重要影响,这是我的实验报告,想请您帮我看看,我的分析是否合理。”

李教授对小吴的谦逊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非常赞赏,不仅对他的研究报告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还邀请他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小吴的做法,正是 “踧踖与与” 在学术交流中的应用 —— 对权威专家的谦逊,体现在对其学术成果的研读和对其意见的尊重;而从容的见解,体现在对自己研究的自信和独立思考,既从专家那里获得了指导,又展现了自己的学术潜力。

(四)“踧踖与与” 的核心:“敬” 与 “容” 的和谐共生

“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的核心,在于实现 “敬” 与 “容” 的和谐共生 ——“敬” 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与重视,是避免言行失当的前提;“容” 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与掌控,是展现个人价值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 “敬” 的 “容”,会显得傲慢无礼,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没有 “容” 的 “敬”,会显得怯懦卑微,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

1. “敬” 是交往的底色:以尊重赢信任

“敬” 是 “踧踖与与” 的基础,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无论是与上级、客户还是权威专家交往,只有心怀尊重,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为后续的沟通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敬” 的本质,是对他人价值的认可。在与上级交往时,尊重上级的权威,本质上是认可上级在团队管理中的价值;在与客户交往时,尊重客户的需求,本质上是认可客户在合作中的价值;在与权威专家交往时,尊重专家的学识,本质上是认可专家在学术领域的价值。这种对他人价值的认可,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愿意与你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合作。

“敬” 的表现,体现在细节之中。例如,在与上级沟通时,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上级的意见,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在与客户洽谈时,记住客户的偏好,耐心解答客户的疑问,主动为客户解决问题;在与权威专家交流时,提前研读专家的成果,礼貌地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专家的指导。这些细节中的尊重,往往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

2. “容” 是交往的底气:以自信显价值

“容” 是 “踧踖与与” 的关键,是展现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底气。只有具备从容的态度,才能在交往中不慌不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对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解决方案。

“容” 的基础,是自身的实力。在与上级沟通时,从容的底气来自于对工作的熟练掌握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与客户洽谈时,从容的底气来自于对产品的充分了解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在与权威专家交流时,从容的底气来自于对自身研究的自信和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思考。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在交往中保持从容,展现自己的价值。

“容” 的表现,体现在应对之中。例如,在与上级沟通时,面对上级的质疑,能从容地用数据和事实进行解答;在与客户洽谈时,面对客户的砍价,能从容地分析产品的价值,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与权威专家交流时,面对专家的挑战,能从容地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扞卫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应对中的从容,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能力,从而认可你的价值。

3. “敬” 与 “容” 的和谐共生:成就优质交往

“敬” 与 “容” 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和谐共生的 ——“敬” 为 “容” 提供了良好的交往氛围,让你的 “容” 不至于显得傲慢;“容” 为 “敬” 增添了坚实的内核,让你的 “敬” 不至于显得卑微。在优质的人际交往中,“敬” 与 “容” 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可。

例如,在企业的跨部门合作项目中,市场部与技术部的沟通就需要 “敬” 与 “容” 的和谐共生。市场部要尊重技术部的研发规律和技术难度,不盲目提出无法实现的需求,这是 “敬”;同时,市场部也要从容地向技术部传递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用数据说明需求的合理性,这是 “容”。技术部同样要尊重市场部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不轻易否定市场需求,这是 “敬”;也要从容地向市场部解释技术实现的难点,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这是 “容”。只有这样,两个部门才能高效协作,推动项目顺利进行。反之,如果市场部只强调需求而忽视技术难度,缺乏对技术部的 “敬”,就容易引发矛盾;如果技术部只强调困难而不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缺乏 “容” 的底气,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都会影响项目的成功。

在家庭关系中,“敬” 与 “容” 的和谐共生同样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人生选择,不强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这是 “敬”;同时,父母也要从容地向子女传授人生经验,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是 “容”。子女要尊重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人生阅历,耐心倾听父母的教诲,这是 “敬”;也要从容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让父母理解自己的选择,这是 “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因观念分歧而产生矛盾。

四、言行有度:孔子处世之道的当代启示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姿态,看似是具体的交往礼仪,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言行有度,因势而变。这种智慧,不是圆滑世故的投机取巧,而是基于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是对人际交往规律的精准把握。在当代社会,这种智慧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的人际交往、职业发展、人生修行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一)言行有度:审时度势,因地制宜

孔子在不同的交往对象面前展现出不同的言行姿态,核心在于他能够准确把握交往的场景与对象的特点,做出恰当的反应。与地位相近的下大夫交往,平等坦诚是关键,因此 “侃侃如也”;与地位更高的上大夫交往,恭敬与坚守并重,因此 “訚訚如也”;面对君主,敬畏与从容兼顾,因此 “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这种因时因地制宜的处世方式,告诉我们:人际交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唯有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言行,才能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场景更加复杂多样,交往对象也各不相同。与朋友相处,我们可以坦诚直率、轻松自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需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与客户沟通,我们需要专业严谨、尊重得体,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用专业的知识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展现企业的良好形象;与领导汇报工作,我们需要恭敬认真、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说明工作进展、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让领导能够快速了解情况;与长辈交流,我们需要谦逊孝顺、耐心倾听,尊重长辈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习惯,多关心长辈的身体和生活。

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用同一种方式与人交往,往往会事与愿违。比如,在正式的商务谈判中,过于随意的言行会显得不专业,让客户对企业的实力产生怀疑,影响合作的达成;在与朋友的聚会中,过于拘谨的态度会让人觉得疏远,难以融入氛围,影响朋友之间的感情;在与长辈交流时,过于强势的表达会让长辈觉得不被尊重,容易引发矛盾。因此,学会审时度势、调整言行,是当代人必备的交往能力。

某跨国公司的公关经理小林,就非常擅长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的言行。在参加行业峰会时,她会穿着正式的职业装,言辞专业严谨,与参会嘉宾交流行业趋势和企业战略,展现公司的专业形象;在组织员工团建活动时,她会穿着休闲的服装,与员工打成一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动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在接待重要客户时,她会提前了解客户的喜好和文化背景,在沟通中尊重客户的习惯,用得体的言行赢得客户的信任。正是因为小林能够做到言行有度、因地制宜,她不仅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赢得了同事和客户的广泛认可。

(二)言行有度:坚守本心,不违初衷

孔子的言行虽然因场合而异,但始终坚守着 “仁” 与 “礼” 的核心准则。“侃侃如也” 的坦荡,源于对 “仁” 的践行 —— 平等对待他人,真诚与人交往;“訚訚如也” 的恭敬与坚定,源于对 “礼” 的坚守 —— 尊重上位者,坚守自己的原则;“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的敬畏与从容,同样是 “仁” 与 “礼” 的体现 —— 敬畏君主的权威,尊重国家的礼制,同时坚守自己的职责与信念。这种 “万变不离其宗” 的处世智慧,告诉我们:言行的调整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迷失自我,而是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追求名利,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趋炎附势、虚伪圆滑。比如,在面对有权有势的人时,阿谀奉承、刻意讨好,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在面对地位较低的人时,傲慢无礼、颐指气使,不尊重他人的人格。这种看似 “灵活” 的处世方式,最终只会让人失去他人的信任,也失去自己的本心,陷入孤独与迷茫之中。

而那些坚守本心、言行有度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比如,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留学期间,始终坚守着爱国的本心,即使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各种诱惑,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回国后,他致力于中国的航天事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始终坚守着科学的原则,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钱学森的言行,正是对 “坚守本心,不违初衷” 的生动诠释 ——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在现代职场中,坚守本心同样重要。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小张,在负责一个企业的审计项目时,发现该企业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企业负责人为了让小张隐瞒问题,向他提出了丰厚的贿赂。面对诱惑,小张没有动摇,他始终坚守着职业道德的原则,拒绝了企业负责人的贿赂,并按照规定向事务所和相关部门报告了情况。虽然小张的做法让他失去了这个客户,但他却赢得了事务所和行业内的尊重,也坚守了自己的本心。

(三)言行有度:不断修养,提升自我

孔子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场合都做到言行得体,根源在于他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自我修养的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将 “仁” 与 “礼” 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最终达到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正是这种不断精进的修行,让他能够在任何场合都能做到言行有度、进退有仪。

在当代社会,自我修养的提升同样是实现言行有度的基础。这种修养,既包括学识的积累,也包括品德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