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论语?乡党》中这段对孔子接受君主征召担任傧相时言行举止的记载,字字珠玑,如同动态的画卷,将两千多年前孔子践行礼仪的场景生动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周代礼制社会中,“摈”(即傧相)是连接君主与宾客的重要角色,既要展现君主的威严与国家的礼仪风范,又要保障宾主交往的顺畅与和谐。孔子在这一角色中的言行姿态,不仅是对周代礼仪的精准践行,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 对使命的敬畏、对礼仪的坚守、对他人的尊重。在礼仪文化逐渐被忽视的当下,重新研读这段古训,如同打开一扇通往传统礼仪文明的大门,让我们在古今对话中,探寻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核,为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与责任担当寻找借鉴。
一、君召使摈:使命召唤下的敬畏之心
(一)“君召”:权力与责任的双重象征
“君召使摈” 的起点是 “君召”—— 君主的征召。在周代宗法制与分封制并行的政治体系中,君主不仅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更是 “礼” 的化身。君主的征召,绝非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对臣子能力的认可,更是对臣子忠诚与礼仪修养的考验。接受君主征召担任傧相,意味着要代表君主与宾客交往,一举一动都关乎君主的威严与国家的形象,这份使命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礼记?曲礼上》有云:“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步路,尔马,齿有疾,不以饮酒食肉。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臣子对待君主征召的礼仪规范,从接受命令的态度到执行命令的细节,无不体现着对君主权威的敬畏。孔子作为深谙周礼的学者,对 “君召” 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接到君主征召担任傧相时,首先展现出的便是对这份使命的敬畏 —— 这种敬畏,不是对权力的畏惧,而是对责任的珍视,对礼仪的尊崇。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贤臣面对君主的征召,都以敬畏之心承担使命。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接到赵王征召出使秦国,面对 “完璧归赵” 的艰巨任务,他深知此行不仅关乎和氏璧的归属,更关乎赵国的尊严。出发前,蔺相如对赵王说:“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份坚定的承诺,正是源于对君主使命的敬畏。在秦国朝堂上,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底线,最终成功带回和氏璧,用行动践行了对使命的担当。蔺相如的言行,与孔子面对 “君召使摈” 时的敬畏之心一脉相承 —— 面对君主赋予的使命,唯有心怀敬畏,才能不辱使命。
(二)“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外在姿态下的内心庄重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是孔子接到君主征召后的第一反应。“色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为 “容色矜庄貌”,指面容变得庄重严肃;“足躩”,注解为 “足容盘旋貌”,指脚步变得急促而不失仪态。这种外在姿态的变化,并非刻意的表演,而是内心对使命敬畏的自然流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在姿态往往是内心状态的反映。当人面对重要的使命或严肃的场合时,身体会不自觉地调整姿态,以适应情境的需求。孔子 “色勃如也” 的庄重面容,传递出的是对君主使命的重视 —— 他清楚地知道,作为傧相,自己的面容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君主的形象,唯有庄重,才能展现君主的威严;“足躩如也” 的急促脚步,体现的是对使命的紧迫感 —— 接到君主征召后,他不敢有丝毫拖延,立即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这种效率,源于对使命的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所蕴含的 “外在姿态与内心庄重统一” 的智慧,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接到重要工作任务时,我们也应调整自己的状态:以 “色勃如也” 的庄重态度对待任务,不敷衍、不轻视;以 “足躩如也” 的效率行动,不拖延、不推诿。某企业的项目负责人老张,在接到公司 CEO 安排的紧急项目时,第一时间召集团队成员开会,面容庄重地向大家说明项目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随后迅速制定工作计划,带领团队高效推进。最终,项目提前完成,得到了 CEO 的高度认可。老张的做法,正是对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的现代诠释 —— 面对重要使命,内心的庄重转化为外在的严谨态度与高效行动,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相反,有些职场人在接到任务时,要么态度轻慢,认为 “任务简单,无需重视”,导致工作出现疏漏;要么拖延懒散,总想着 “明天再做也不迟”,导致任务逾期。这些做法,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还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终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由此可见,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面对使命,心怀敬畏、调整姿态,都是成功的前提。
(三)“使摈”:角色认知与身份定位
“使摈” 即担任傧相,这一角色在周代礼仪中有着明确的职责与定位。据《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傧相的主要职责是 “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 简单来说,傧相要负责引导宾客、主持礼仪、传递信息,是宾主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礼仪执行的核心人物。
孔子在担任傧相前,必然对这一角色有着清晰的认知 —— 他知道自己不仅是 “执行者”,更是 “象征者”:作为君主的代表,要展现君主的礼仪修养;作为礼仪的主持者,要保障交往的有序进行;作为沟通的桥梁,要准确传递宾主双方的意图。这种清晰的角色认知,是他能够完美践行傧相职责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角色认知同样重要。无论是职场中的员工、管理者,还是生活中的朋友、家人,都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关系。比如,作为职场中的部门经理,既要对上级负责,准确传达上级的决策并组织执行,又要对下属负责,关心下属的工作与成长,协调团队矛盾;作为家庭中的父母,既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又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角色认知模糊,就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的问题。
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小李,在刚晋升为团队负责人时,由于角色认知不清,经常陷入困境:一方面,他仍像普通产品经理一样,专注于具体的产品设计,忽视了团队管理;另一方面,面对上级的决策,他无法准确传达给团队成员,导致团队执行方向混乱。后来,小李通过学习管理知识,明确了自己作为团队负责人的角色定位 ——“统筹者”“协调者”“引导者”,逐渐调整工作重心,不仅提升了团队的工作效率,还赢得了上级与下属的认可。小李的经历告诉我们,清晰的角色认知,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这与孔子 “使摈” 前的角色认知智慧不谋而合。
二、揖所与立:礼仪细节中的尊重之道
(一)“揖所与立,左右手”:方位礼仪中的秩序与尊重
“揖所与立,左右手”,描述的是孔子在担任傧相时,与身边站立的人相互作揖的礼仪细节 —— 向左站立的人作揖时用左手,向右站立的人作揖时用右手。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周代礼仪中 “方位秩序” 的深刻内涵。在周代,方位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概念,更与礼仪等级、阴阳五行等文化观念紧密相连。《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周代礼仪讲究 “左尊右卑”(不同场合略有差异),作揖时根据对方站立的方位调整左右手,既是对礼仪秩序的遵守,也是对对方身份的尊重。
孔子作为周礼的坚定践行者,对这种方位礼仪的细节有着精准的把握。他知道,“左右手” 的区别并非形式上的繁琐,而是通过具体的动作传递尊重 —— 对站立在尊贵方位的人,用符合礼仪的方式作揖,体现的是对对方身份的认可;对不同方位的人采用不同的作揖方式,保障的是礼仪秩序的严谨。这种对细节的重视,正是孔子礼仪修养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虽然 “左右手作揖” 的具体礼仪已不再适用,但其中蕴含的 “细节体现尊重” 的智慧依然重要。比如,在商务场合与他人交换名片时,用双手递接名片,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在与长辈、领导交谈时,保持适当的距离,不随意打断对方讲话,也是细节中的尊重;在参加正式会议时,提前到达会场,按座位标识就座,不随意调换座位,同样是对会议秩序与他人的尊重。
某跨国公司的商务代表小王,在与国外客户洽谈合作时,始终注重细节中的尊重:见到客户时,主动微笑问候,用双手递上名片;交谈时,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不随意打断;会议结束后,主动送客户到电梯口,直到电梯门关闭才离开。这些细节,让客户感受到了小王的专业与尊重,最终促成了合作。小王的做法,正是对 “揖所与立,左右手” 中 “细节尊重” 智慧的现代传承 ——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而尊重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
(二)“衣前后襜如也”:服饰礼仪中的庄重与得体
“衣前后襜如也”,描绘的是孔子作揖时,衣服的前后下摆保持整齐下垂的样子。“襜如” 即整齐、端正之意。在周代礼仪中,服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要穿着对应的服饰,而服饰的整洁与得体,更是礼仪修养的直接体现。《礼记?玉藻》中对服饰礼仪有详细规定:“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除了服饰的款式与装饰,服饰的整洁也被反复强调,因为人们认为,服饰的状态反映着人的内心状态 —— 整洁的服饰代表着庄重的态度,凌乱的服饰则意味着轻慢与不尊重。
孔子在担任傧相时,必然穿着符合傧相身份的服饰,而 “衣前后襜如也” 的细节,说明他不仅注重服饰的款式,更注重服饰的整洁与得体。作揖时,身体会有一定的动作,但孔子通过精准的动作控制,让衣服的下摆始终保持整齐,这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礼仪技巧,更传递出他对礼仪的敬畏与对宾客的尊重 —— 他不希望因为服饰的凌乱,让宾客感受到丝毫的轻慢。
在现代社会,服饰礼仪依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场合需要搭配不同的服饰:正式的商务场合要穿着职业装,展现专业与庄重;休闲的聚会可以穿着休闲装,体现轻松与自在;参加婚礼、葬礼等特殊场合,也要穿着符合场合氛围的服饰。而服饰的整洁、得体,更是基本要求 —— 无论穿着何种服饰,保持干净、平整,都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某企业的实习生小张,在刚入职时,由于不注重服饰礼仪,经常穿着随意的 T 恤、牛仔裤参加正式会议,不仅让领导觉得他态度不认真,也让同事们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后来,在同事的提醒下,小张开始学习服饰礼仪:参加正式会议时穿着整洁的衬衫、西裤,搭配皮鞋;日常工作时穿着简约的休闲装,但始终保持服饰干净、平整。渐渐地,领导与同事对他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他也在工作中变得更加自信。小张的经历告诉我们,服饰礼仪并非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个人修养与尊重他人的直接体现,这与孔子 “衣前后襜如也” 的服饰礼仪智慧一脉相承。
(三)揖礼的文化内涵:以礼相待,以和为贵
“揖所与立” 中的 “揖礼”,是周代最常用的礼仪之一,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揖礼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与对象。但无论哪种揖礼,其核心都是 “以礼相待”—— 通过身体的动作,传递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孔子一生倡导 “仁” 与 “礼”,而揖礼正是 “仁” 与 “礼” 的结合体:“礼” 是揖礼的外在形式,规定了作揖的动作、方位、力度等;“仁” 是揖礼的内在核心,通过揖礼传递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在孔子看来,揖礼不仅是一种礼仪动作,更是实现 “和” 的重要手段 —— 通过相互作揖,宾主之间、同僚之间能够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实现和谐共处。
在现代社会,虽然揖礼已不再是主要的交往礼仪,但 “以礼相待,以和为贵” 的核心思想依然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比如,在与他人见面时,微笑问候、点头致意;在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保持冷静,礼貌沟通;在得到他人帮助时,真诚道谢。这些简单的礼仪动作,都能传递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某社区的居民李阿姨,是社区里有名的 “礼仪达人”。见到邻居时,她总会主动微笑问候;邻居有困难时,她会主动帮忙;即使与邻居产生小矛盾,她也会礼貌地沟通解决。在李阿姨的影响下,整个社区的邻里关系变得非常和谐,大家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一样。李阿姨的做法,正是对揖礼 “以礼相待,以和为贵” 思想的现代践行 —— 礼仪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只要心怀这份善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趋进翼如:动态礼仪中的从容与庄重
(一)“趋进”:礼仪中的速度与分寸
“趋进” 即快步前进,是周代礼仪中常见的动态动作。在不同的场合,“趋进” 的速度、幅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 在君主面前、在重要宾客面前,需要快步前进,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与重视,但又不能过快,以免显得慌乱失仪。《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当食不叹。” 这段文字明确规定了在不同场所 “趋进” 的禁忌与要求,比如在堂上不能快步前进,手持玉器时不能快步前进,体现了周代礼仪对 “分寸” 的重视。
孔子在担任傧相时的 “趋进”,必然符合这些礼仪规范 —— 他的步伐既快速又平稳,既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又不失从容与庄重。这种 “趋进” 的动作,不是简单的 “快走”,而是对速度与分寸的精准把握:过快则显得急躁,有失礼仪;过慢则显得怠慢,不尊重对方。孔子通过长期的礼仪实践,早已将这种 “分寸感” 内化为身体的本能,因此在 “趋进” 时能够做到恰到好处。
在现代社会,“趋进” 所蕴含的 “速度与分寸” 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与工作中同样重要。比如,在参加重要会议时,要提前到达会场,若迟到,进入会场时应快步轻声,既不影响他人,又体现对会议的重视;在与他人沟通时,要把握说话的语速,既不能过快,以免对方听不清,又不能过慢,以免对方失去耐心;在工作中,要把握做事的节奏,既不能拖延,以免影响进度,又不能急躁,以免出现失误。
某电视台的主持人小陈,在一次直播节目中,由于堵车迟到了几分钟。进入演播室后,小陈快步轻声地走到自己的位置,迅速调整状态,开始主持节目。整个过程从容有序,没有对节目造成任何影响。节目结束后,导演对小陈的表现非常认可,说:“你在紧急情况下还能保持从容,把握好分寸,这是一个优秀主持人的必备素质。” 小陈的做法,正是对 “趋进” 中 “速度与分寸” 智慧的现代践行 —— 在紧急情况下,既要快速行动以弥补失误,又要把握分寸不造成新的混乱,这种平衡,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关键。
相反,有些人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要么过于急躁,行动慌乱,反而导致问题扩大;要么过于迟缓,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比如,在工作中,遇到项目突发故障,有些员工会手忙脚乱地尝试修复,却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加重;有些员工则犹豫不决,迟迟不敢行动,导致项目延误。这些做法,都违背了 “趋进” 的分寸感,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翼如也”:姿态中的庄重与优雅
“趋进,翼如也”,“翼如” 是对孔子趋进姿态的生动描绘,朱熹注解为 “如鸟舒翼之状”,即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从容、优雅、庄重。这种姿态,要求身体保持挺拔,双臂自然摆动,步伐稳健有序,既不能弯腰驼背显得卑微,也不能挺胸昂头显得傲慢,而是呈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庄重与优雅。
在周代礼仪中,“翼如” 的姿态不仅是外在的美观要求,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鸟儿展开翅膀时,姿态舒展而不张扬,稳健而不笨拙,这种状态象征着人内心的从容与坚定 —— 面对重要场合或使命,既不紧张慌乱,也不轻慢懈怠,而是以平和、坚定的心态应对。孔子在趋进时展现出 “翼如” 的姿态,说明他早已将礼仪内化为自身的修养,能够在动态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庄重。
从美学角度来看,“翼如” 的姿态符合中国传统 “中和之美” 的审美追求 —— 不偏不倚、适度和谐。这种美,不是夸张的炫耀,也不是刻意的压抑,而是自然流露的优雅与庄重。在现代社会,这种 “中和之美” 的姿态依然受到推崇,比如在商务场合,得体的站姿、坐姿、走姿,能够展现个人的专业素养与修养;在社交场合,优雅的姿态能够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某模特培训学校的老师在教导学员走秀时,经常强调:“走秀不仅是展示服装,更是展示个人的姿态与修养。步伐要稳健,像鸟儿展翅一样舒展而不僵硬,身体要挺拔而不紧绷,这样才能展现出服装的美与个人的气质。” 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 “翼如” 般的走秀姿态,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走秀姿态,与孔子趋进时的 “翼如” 姿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都是通过优雅、庄重的动态姿态,展现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美感。
(三)动态礼仪的文化意义:以动显静,以形载道
“趋进翼如” 作为一种动态礼仪,其文化意义远不止于姿态的美观,更在于 “以动显静”“以形载道”—— 通过动态的姿态,展现内心的平静与坚定;通过外在的形式,传递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涵。
“以动显静”,是指在动态的趋进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孔子在趋进时,虽然步伐快速,但内心却不急躁,而是保持着对礼仪的敬畏与对使命的专注。这种 “动中求静” 的状态,是一种高超的修养境界 ——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行动多么急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在现代社会,这种 “动中求静” 的智慧尤为重要。比如,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在快速处理事务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不被压力与焦虑所困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奔波忙碌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享受生活的美好。
“以形载道”,是指通过 “趋进翼如” 的外在姿态,传递 “礼” 与 “仁” 的精神内涵。“礼” 是外在的形式,规定了趋进的速度、姿态等;“仁” 是内在的核心,通过趋进的姿态传递对他人的尊重与对使命的担当。孔子通过 “趋进翼如” 的姿态,向宾客展现了君主的礼仪风范,向君主传递了自己的忠诚与能力,实现了 “礼” 与 “仁” 的完美结合。在现代社会,“以形载道” 的智慧同样适用。比如,在服务行业,服务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姿态,传递的是对顾客的尊重与关爱;在教育行业,教师严谨认真的教学姿态,传递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负责。
某航空公司的空姐培训,就非常注重 “以形载道” 的理念。在培训中,空姐不仅要学习标准的站姿、走姿、服务姿态,还要理解每一个姿态背后的意义 —— 微笑的姿态传递友好,鞠躬的姿态传递尊重,快速而优雅的服务姿态传递高效与专业。通过这些姿态,空姐向乘客传递了航空公司的服务理念,赢得了乘客的认可与好评。这种培训理念,与 “趋进翼如” 中 “以形载道” 的文化意义一脉相承 —— 外在的姿态是内在精神的载体,只有理解了精神内涵,才能将姿态展现得更加自然、真诚。
四、宾退复命:责任闭环中的严谨与忠诚
(一)“宾退”:礼仪的完整闭环
“宾退” 即宾客离开,是宾主交往礼仪的最后环节。在周代礼仪中,一场完整的宾主交往,从宾客迎接、礼仪主持、沟通交流到宾客送别,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而 “宾退” 作为最后一环,同样至关重要 —— 它不仅是对整个交往过程的收尾,更是对宾客的最后尊重,标志着礼仪的完整闭环。
孔子在担任傧相时,必然会全程参与宾主交往的每个环节,包括 “宾退” 时的送别礼仪。送别时,他会按照礼仪规范,引导宾客离开,确保宾客安全、顺利地返程,不出现任何疏漏。这种对 “宾退” 环节的重视,体现了孔子对礼仪完整性的坚守 —— 他知道,礼仪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宾主之间的关系,甚至损害君主的威严与国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