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 与 “说绎”,是孔子言语智慧中最珍贵的部分。它告诉我们,言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批评,都是一次改正的机会;每一次赞许,都是一次思考的起点。只有珍惜这些机会,把握这些起点,才能在言语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言语之道:跨越千年的处世智慧
孔子关于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的论述,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处世智慧。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言语互动的本质 —— 言语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与促进;它也告诉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通过言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在古代社会,这种言语之道被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教书育人、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国理政方面,古代的明君都懂得倾听 “法语之言”,鼓励大臣进谏,并根据谏言改正自己的政策;同时,他们也懂得运用 “巽与之言”,肯定大臣的功绩,激励他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虚心听取魏徵等大臣的批评建议(法语之言),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完善国家制度;同时,他也经常表扬那些政绩突出的大臣(巽与之言),让他们感受到皇帝的认可与信任。正是因为唐太宗善于运用言语之道,才开创了 “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典范。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曾痛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番话,正是唐太宗对 “法语之言” 价值的深刻认知 —— 好的批评如同镜子,能让人看清自身的不足,避免犯错。
在教书育人领域,孔子本人便是运用言语之道的典范。他对待学生,既有 “法语之言” 的严厉教导,也有 “巽与之言” 的温和鼓励。当子路问 “闻斯行诸” 时,孔子直言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指出子路行事鲁莽、缺乏考虑的缺点,这是 “法语之言”;当颜回问仁时,孔子赞许地说 “克己复礼为仁”,并耐心引导颜回如何践行仁道,这是 “巽与之言”。孔子通过两种言语的结合,既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又鼓励学生发挥优势,最终培养出了七十二贤士,开创了私学教育的先河。
这种言语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职场发展和家庭生活。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之道是维系良好关系的关键。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同事之间,难免会有意见分歧或需要相互提醒的时候。此时,若能恰当运用 “法语之言”,真诚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同时用 “巽与之言” 肯定对方的优点,就能在不伤害感情的前提下,帮助对方成长,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比如,朋友因为拖延症耽误了重要事情,你可以先肯定他 “平时做事很靠谱,这次只是偶尔疏忽”(巽与之言),再温和地提醒他 “如果下次能提前规划好时间,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法语之言)。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能让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又不会让他感到被否定,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反之,若不懂得运用言语之道,要么一味批评指责,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激化;要么一味迎合夸赞,让对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最终影响彼此的关系。比如,家人之间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产生摩擦,若一方总是说 “你怎么这么邋遢,从来不知道收拾”,这样的话语充满了指责,很容易引发争吵;若一方总是无原则地夸赞 “你这样挺好的,不用改”,则会让对方一直保持不好的习惯,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
在职场沟通中,言语之道更是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团队协作的重要工具。领导与员工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都需要兼顾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领导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能只谈问题不谈优点,也不能只谈优点不谈问题。合理的做法是,先肯定员工在工作中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巽与之言),再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法语之言)。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能让员工感受到被认可,激发工作积极性,又能让员工明确改进方向,提升工作能力。
比如,在项目总结会上,领导可以这样说:“这次项目能顺利完成,多亏了大家的努力,尤其是小王,在技术攻关方面付出了很多,解决了不少难题,值得表扬(巽与之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项目在进度把控上还有不足,比预期晚了两天交付,下次我们要提前做好风险预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法语之言)。” 这样的沟通,既肯定了员工的贡献,又指出了团队的问题,能让员工更愿意接受批评,积极参与到改进工作中。
同事之间的协作也是如此。当发现同事的工作存在疏漏时,不能直接指责 “你怎么这么不细心,这么简单的错误都能犯”,而应该先肯定同事的工作态度 “你这次做的方案思路很清晰,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巽与之言),再委婉地指出问题 “不过,我发现有个数据好像不太对,我们一起核对一下吧,避免影响后续工作”(法语之言)。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能帮助同事改正错误,又能维护同事之间的关系,促进团队的和谐协作。
在家庭教育中,言语之道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语,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对孩子的教育,既需要 “法语之言” 的规范引导,也需要 “巽与之言” 的鼓励支持。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能一味打骂指责,而应该用 “法语之言” 温和地指出错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改正。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父母不能说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而应该说 “打碎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要向邻居道歉,赔偿损失,以后做事要更小心一些”(法语之言)。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在指责中变得自卑怯懦。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更要学会用 “巽与之言” 给予鼓励,并引导孩子 “绎” 出进步的原因和未来的方向。比如,孩子考试成绩提高了,父母不能只说 “你真棒”,而应该说 “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 20 分,妈妈看到你这段时间每天都认真复习,做题也很细心,这是你努力的结果(巽与之言)。不过,我们也要看看哪些题目还错了,分析一下原因,下次争取考得更好”(引导 “绎”)。这样的鼓励,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认可,增强自信心,又能让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傲自满,继续努力进步。
反之,若父母不懂得运用言语之道,对孩子要么过度严厉,动辄批评指责,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叛逆;要么过度溺爱,一味夸赞,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承受不了挫折。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就批评孩子 “你真没用,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长期下来,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做什么都夸赞 “你真厉害,是最棒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
五、反观当下:言语之道的缺失与重拾
尽管孔子的言语智慧跨越千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当下社会,言语之道的缺失却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沟通方式,让人们越来越忽视言语的力量,也越来越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隐藏在屏幕背后,发表言论时缺乏深思熟虑,要么对他人进行无端的批评指责,要么进行无原则的吹捧夸赞。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被网友口诛笔伐,各种尖锐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扑面而来,这些言论往往缺乏理性的分析,只是情绪的宣泄,算不上真正的 “法语之言”;而有些网红、明星,无论做什么都能得到粉丝的疯狂追捧,各种夸张的夸赞充斥着评论区,这些言论往往缺乏客观的评价,只是盲目地崇拜,算不上真正的 “巽与之言”。
这种言语的失序,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让自己陷入误区。过度的网络批评,会给他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悲剧;过度的网络吹捧,会让被夸赞者迷失自我,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时,这种不良的言语环境,也会影响社会的价值观,让人们变得浮躁、偏激,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言语之道的缺失同样存在。在职场中,有的领导只会批评指责员工,从不肯定员工的努力,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低下,团队凝聚力薄弱;有的员工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要么相互推诿责任,要么背后议论他人,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在家庭中,有的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成长出现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有的朋友之间缺乏真诚的提醒和鼓励,要么一味迎合,要么相互指责,导致友谊难以长久。
面对言语之道的缺失,我们需要重新拾起孔子的智慧,学会正确对待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让言语回归其本质 —— 传递真诚、促进成长。
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无论是 “法语之言” 还是 “巽与之言”,只有认真倾听,才能理解对方的意图,感受到对方的真诚。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放下偏见和情绪,不要急于反驳或沉溺,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对方的良苦用心。比如,当听到他人的批评时,不要第一时间想到辩解,而是要先思考对方的批评是否有道理,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听到他人的赞许时,不要只沉浸在愉悦中,而是要思考对方赞许的原因,以及这份赞许背后的期许。
其次,我们要学会反思。倾听之后,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面对 “法语之言”,我们要反思自己的错误所在,制定具体的改正计划,并落实到行动中;面对 “巽与之言”,我们要反思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并将赞许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反思是成长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我们才能在言语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我。
最后,我们要学会表达。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根据对方的情况和具体的场景,恰当运用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表达批评时,要做到真诚、温和,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要肯定对方的优点,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表达赞许时,要做到客观、具体,说明赞许的原因,同时引导对方思考未来的方向,避免对方骄傲自满。比如,在指出他人的不足时,可以先肯定对方的努力和优点,再委婉地指出问题;在赞许他人时,可以具体说明对方的优点是什么,以及这些优点带来的积极影响。
六、结语:以言语为舟,渡成长之河
孔子的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是穿越千年的智慧箴言,它告诉我们,言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成长的阶梯。“法语之言” 如同寒冬里的警钟,提醒我们及时改正错误,避免误入歧途;“巽与之言” 如同春日里的雨露,滋养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而 “改” 与 “绎”,则是我们登上这座阶梯的双脚,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言语 —— 有严厉的批评,有温和的赞许,有真诚的提醒,有善意的鼓励。这些言语,如同河流中的浪花,有的可能让我们感到刺痛,有的可能让我们感到温暖,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我们成长的养分。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听到 “法语之言” 的机会,因为它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方向;我们也要珍惜每一次听到 “巽与之言” 的机会,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被认可,增强前进的信心。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成为他人言语中的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的传递者,用真诚的批评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用温和的赞许鼓励他人发挥优势。在与他人的言语互动中,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人成长,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进步。
言语如舟,成长如河。愿我们都能以孔子的言语智慧为指引,驾驭好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这两艘船,在成长的河流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让我们在闻言思行中,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言语互动中,传递真诚与温暖,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言语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