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35章 闻言思行:孔子言语智慧中的处世之道

第235章 闻言思行:孔子言语智慧中的处世之道(1 / 2)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深秋的午后,我坐在书房里整理旧物,偶然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学生时代老师的批评与鼓励。那些严厉的告诫,曾让我羞愧不已,却也帮我改正了不少缺点;那些温和的赞许,曾让我满心欢喜,也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琢磨其中的期许。这熟悉的感受,忽然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之上,将对言语的思考娓娓道来。“法语之言”,是正直严厉的劝诫;“巽与之言”,是温和赞许的鼓励。这两种言语,贯穿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也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孔子的智慧,不仅在于区分了两种言语的特质,更在于点出了对待它们的核心 ——“改” 与 “绎”。若只一味听从却不改正,只一味欢喜却不琢磨,便是放弃了成长的机会。从春秋到如今,这份关于 “闻言思行” 的智慧,始终在时光里闪耀,指引着我们如何在他人的言语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法语之言:逆耳忠言中的警醒力量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所谓 “法语之言”,是合乎正道、正直严厉的言语,它往往不那么悦耳,甚至带着尖锐的批评,却如同寒冬里的一盆冷水,能瞬间浇醒迷茫中的我们,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面对这样的言语,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 “从”—— 表面上接受,可真正可贵的,是将这份 “从” 转化为行动,去改正自己的过错。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重视 “法语之言” 而成就大业的故事,比比皆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便是一位善于倾听 “法语之言” 并勇于改正的君主。齐威王即位初期,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导致齐国国力日渐衰弱,诸侯纷纷来犯。大臣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没有直接指责齐威王,而是以自己 “比美” 的经历为喻,委婉却严厉地指出齐威王被身边的人蒙蔽,听不到真实的意见。邹忌的话,虽未直言批评,却字字戳中要害,属于典型的 “法语之言”。齐威王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立即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这道命令下达后,齐国上下纷纷进言,齐威王则一一听取,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他整顿吏治,废除弊政,任用贤能,很快便让齐国重新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法语之言” 或许逆耳,却藏着最真诚的警醒。只有放下身段,虚心接受,并切实改正,才能在错误的边缘及时回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反之,若对 “法语之言” 充耳不闻,甚至反感抵触,往往会酿成大错。商纣王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反面例子。他在位初期,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想法,可随着权力的巩固,他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大臣比干多次直言进谏,指出他的过错,劝他体恤百姓、远离奸佞。比干的话,句句都是 “法语之言”,是为了商朝的江山社稷着想。可商纣王却听不进去,反而认为比干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最终残忍地将比干挖心处死。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向商纣王进谏,商朝的统治也日益腐朽,最终被周武王推翻,纣王自焚而亡。商纣王的悲剧,正是因为他拒绝 “法语之言”,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在现实生活中,“法语之言” 同样无处不在。上学时,老师的批评 ——“你这次作业太马虎,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再这样下去成绩会越来越差”,是 “法语之言”,它提醒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查漏补缺;工作后,领导的告诫 ——“这个项目你考虑得不够周全,忽略了市场风险,必须重新梳理方案”,是 “法语之言”,它督促我们要严谨细致,提升业务能力;生活中,朋友的提醒 ——“你总是爱发脾气,这样很容易伤害身边的人,该改改了”,是 “法语之言”,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性格,学会控制情绪。

可面对这些 “法语之言”,很多人却很难做到 “改之为贵”。有的人心存侥幸,觉得 “一次马虎没关系”“这次忽略了下次注意就好”,将批评当作耳边风;有的人自尊心过强,认为他人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否定,不仅不改正,反而与对方产生矛盾;还有的人表面接受,承诺 “我会改”,可转身就抛之脑后,依旧我行我素。这些做法,都是对 “法语之言” 的浪费,也是对自己成长机会的放弃。

其实,“法语之言” 的本质,不是否定,而是帮助。那些愿意对我们说 “法语之言” 的人,往往是真心为我们好的人 —— 他们或许是希望我们进步的师长,或许是希望我们成功的领导,或许是希望我们幸福的亲友。他们冒着被我们反感的风险,指出我们的不足,只为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言语,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当听到 “法语之言” 时,首先要放下抵触情绪,冷静地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问题;然后要制定具体的改正计划,一步步落实到行动中;最后还要及时反馈,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 “法语之言” 的价值,在不断改正中提升自己。

二、巽与之言:悦耳嘉许中的思辨深意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与 “法语之言” 不同,“巽与之言” 是温和顺从、充满赞许的言语,它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能让人满心欢喜,感受到被认可、被肯定的温暖。面对这样的言语,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 “说”—— 感到愉悦,可真正可贵的,是在这份愉悦之后,进行 “绎”—— 琢磨、思考,弄清楚对方赞许的原因,以及这份赞许背后的期许与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巽与之言” 是重要的精神动力,它能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但如果只停留在 “说” 的层面,而不进行 “绎”,这份赞许就可能变成 “糖衣炮弹”,让我们变得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可他始终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这与他善于从 “巽与之言” 中 “绎” 出力量密不可分。苏轼年轻时,才华横溢,得到了当时许多文坛名家的赞许。欧阳修曾评价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这样的 “巽与之言”,让苏轼备受鼓舞,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不断琢磨欧阳修赞许的原因 —— 是自己的文章有新意,还是情感真挚?他深知,欧阳修的赞许,不仅是对自己当下才华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许。于是,苏轼更加勤奋地读书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最终成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

苏轼在被贬谪到黄州时,生活困苦,心情低落,可当地百姓对他的友善与认可,成为了他重要的精神慰藉。百姓们喜欢他的文章,敬佩他的人品,常常邀请他参加当地的活动,对他赞不绝口。这些 “巽与之言”,让苏轼感受到了温暖,可他并没有沉溺于这份愉悦,而是思考百姓为何会认可自己 —— 是因为自己能关心百姓疾苦,还是能与他们真诚相处?这份 “绎”,让苏轼更加坚定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信念,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反,若只 “说” 而不 “绎”,就很容易在赞许中迷失自我。历史上,许多帝王因为沉迷于臣下的 “巽与之言”,听不到真实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衰败。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英明神武,开创了 “开元盛世”,可到了后期,他却变得骄傲自满,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大臣们为了迎合他,纷纷说些谄媚的 “巽与之言”,夸赞他 “功盖五帝,德超三皇”,唐玄宗听后满心欢喜,却从不琢磨这些话是否属实,也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最终,“安史之乱” 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也被迫退位,在孤独中度过了余生。

在现代生活中,“巽与之言” 同样常见。学生考试成绩进步,老师会说:“你这次表现很棒,继续加油!”;员工完成项目,领导会说:“做得很好,这个项目你立了大功!”;朋友看到我们的新作品,会说:“太厉害了,你真有天赋!” 这些话语,都能让我们感到愉悦,可如果只停留在愉悦中,不进行 “绎”,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有的学生听到老师的赞许后,觉得自己 “很厉害”,不再努力学习,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员工得到领导的肯定后,认为自己 “功劳最大”,变得骄傲自满,不再与同事合作,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有的创作者受到朋友的夸赞后,觉得自己 “有天赋”,不再钻研技艺,作品质量越来越差。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做到 “绎之为贵”,浪费了 “巽与之言” 中蕴含的成长机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 “绎之为贵” 呢?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思考对方赞许的具体原因。比如,老师夸赞你 “表现很棒”,是因为你这次作业认真,还是考试时审题仔细?领导肯定你 “项目做得好”,是因为你方案设计合理,还是执行过程中应变能力强?只有弄清楚具体原因,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其次,要思考这份赞许背后的期许。老师说 “继续加油”,是希望你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争取更好的成绩;领导说 “立了大功”,是希望你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挥优势,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理解了这些期许,就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最后,要将赞许转化为动力,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你因为作业认真得到老师的赞许,可你知道自己在知识拓展方面还有欠缺,那就可以在课后多阅读相关书籍,让自己全面发展。

“巽与之言” 如同一份甜蜜的礼物,而 “绎” 就是打开礼物的钥匙。只有通过 “绎”,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礼物背后的心意,将这份赞许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三、从改与说绎:言语互动中的成长哲学

孔子说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看似严厉,实则是对每个人成长的深切期许。“从改” 与 “说绎”,是对待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的两种核心态度,也是言语互动中重要的成长哲学。它们看似独立,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我们在他人言语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的完整路径。

“从改” 是面对批评时的勇气与行动,“说绎” 是面对赞许时的清醒与思考。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态度,才能在言语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如果只做到 “从改” 而不 “说绎”,就可能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如果只做到 “说绎” 而不 “从改”,就可能在自我满足中停滞不前,无法突破自我。只有将 “从改” 与 “说绎” 结合起来,才能在正视不足的同时,保持自信,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不断进步。

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 “从改” 与 “说绎” 的践行者。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代表。王阳明年轻时,曾痴迷于朱熹的 “格物致知” 理论,他对着竹子 “格” 了七天七夜,却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反而病倒了。这时,有人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的做法过于迂腐,不懂得灵活变通 —— 这便是 “法语之言”。王阳明听后,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放弃了 “格竹” 的做法,这是 “从改”。后来,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提出了 “心即理” 的哲学思想,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与赞许 —— 这便是 “巽与之言”。王阳明没有因此骄傲,而是不断琢磨自己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是 “说绎”。在 “从改” 与 “说绎” 的过程中,王阳明的思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阳明心学”,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阳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从改” 与 “说绎” 是相辅相成的。“从改” 让我们摆脱错误的束缚,找到正确的方向;“说绎” 让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深入,实现自我突破。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现代社会,“从改” 与 “说绎” 的成长哲学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引导学生 “从改”,也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赞许,引导学生 “说绎”。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可以指出错误,让学生改正(从改);同时,老师也要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比如 “你的作文立意新颖,情感真挚”,并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让立意更加深刻,如何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说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改正不足,又能发挥优势,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对待员工也需要兼顾 “从改” 与 “说绎”。当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领导要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员工分析原因,制定改正计划(从改);当员工取得成绩时,领导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引导员工思考 “这次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复制这种成功”(说绎)。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能帮助员工不断成长,也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人际交往中,朋友之间同样需要 “从改” 与 “说绎” 的互动。当朋友有缺点时,我们要真诚地指出,帮助他改正(从改);当朋友取得成就时,我们要真心地祝贺,并与他一起分析成功的原因,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说绎)。这样的友谊,才能在相互促进中更加牢固,让双方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结伴前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 “从改” 与 “说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以及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 —— 面对批评,只想着辩解;面对赞许,只想着享受。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学会倾听,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许,都要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不要急于反驳或沉溺;其次要学会自我剖析,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最后要学会行动,将反思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改正与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