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医武江湖 > 第551章 本草入药的原始思路(2)

第551章 本草入药的原始思路(2)(2 / 2)

因为脾主运化,药物进入身体后通过脾,输送到指定的脏腑,单味玄参由于性凉,脾又是阳脏,久服单味玄参会损伤脾阳。

那怎样的药是护脾的呢?根据前文中的内容可以推出是味甘色黄的药,有人会问色和味知道了,那护脾的药的性是什么呢?这个要根据脏腑阴阳来论,脾属阳脏,所以护脾的药的性要跟脾性相和,得是温性,所以在很多处方中我们能看到炙甘草或者大枣这种色黄味甘性温的药,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护脾胃。

于是为了护脾胃,单味玄参的处方就变成了“玄参、大枣”两味药的处方。

但如果根据病人的证象分析玄参和大枣这一处方,会发现此方味偏甘、性又不是很凉,跟患者的证又稍微有点偏差,需要长时间服用此方才能有效。

写到这里,就出现了中医的派别之分,用“熟地、女贞、生甘草”是直达病变,用“玄参、大枣”则是从后天之本的脾着手,这两种理念造就了两种不同流派的中医,前者(A派)简单直接但风险比较高,后者(B派)迂回缓慢但风险较低。

A派在针对某些疾病时为达到一击必中的效果,会用到大毒之药,如果学艺不精容易发生医疗事故;B派由于选择了迂回缓慢的方式,基本上不会用到大毒之药,所以也很大程度上不会发生医疗事故。

我这里说两个处方,第一个处方是“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大黄”;第二个处方是“党参、山药、天花粉、生地、麦冬、知母、葛根”。这两个处方是A派和B派各自在同一病症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处方,从这两个处方基本就能看出A派和B派的用药理念的不同。(如果看不出来没事,慢慢再学,总会看明白的,哈哈哈哈。)

话题我们继续回到用药上,药的“色”“味”“性”“行”如果都搞懂了,我们就得及时建立“联系”的观念,要明白药的“色味性行”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杂糅的,举例子,假如一味药是味辛性热的,那么这味药就能散寒,因为辛能散,辛中带热就能散寒。

再比如一味药是味甘性温,那这味药就是温补的药,如果是味甘性凉,则是去热的,因为甘味能让药的速度缓下来,甘凉就能让凉性变持久。

如果一味药是味辛性凉,则这味药就能散热,味苦性凉就能降热,味苦性热就能补火,因为苦入心,心又是火脏,所以味苦性热就能补火。

再比如一味药味咸性热,则这味药就能攻寒实,因为咸能软坚嘛,如果是味咸性寒就能攻热实……。

我们开方不是将所谓的补药随便杂糅起来,也不是根据药的主治将某一类药合在一起,而是根据身体的证象,对证开方,力求方中药物的“色味性行”跟身体产生互补,这才是立方的根本,不是单纯的药物叠加,而是“取出”每味药特有的“色味性行”,将这些特点杂糅起来“创造”出一个对症的“药”。

用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而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问题。

如果某个方子中有三十味不同药,那么服用这个方子会有三种结果,第一种是此方中所有药的性味等都是相同的,那么此方药效太剧,一付下去说不定就让患者“原地升天”;第二种是此方中的药性味等都是不同的,有升有降有收有散有寒有热五脏皆入,那么此方服用后没有什么大的功效,因为通过升降抵消、收散抵消、寒热抵消、五脏相克抵消后功效都抵消完了;第三种是此方虽说升降收散寒热等药皆有,但通过抵消后具有一性之特点,那么这处方服用后会有那么一点效果,但效果不大,话又说回来,只取一性之特点,又何必用到三十味药呢?徒让患者增添药费负担罢了。

这种三十味的处方不管有没有用,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庸医开的既损脾胃又损肝,如果不是庸医,里面有护脾的药的话,那脾胃不会有损,但肯定会损伤肝脏。这也是很多西医非常反对中药的原因,这点上我对西医是持有肯定意见的。

切记一切药物进入人身体里面皆是对身体内部的一场“革命”,我们中医追求的是身体内部的阴阳和谐,不是内部的“动荡”,内部动荡久了怎么能来阴阳的和谐。

所以说,人嘛,还是要少吃药,不能听信“中药没有副作用”这种无稽之谈,须知是药皆有三分毒,这世上的东西哪个吃多了都会有副作用的。

我们身体如果出现轻微问题时,第一步想的不应该是吃药,而是应该想的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如缺乏锻炼的应该锻炼一下,锻炼过量的应该减轻锻炼强度,喜欢暴饮暴食或是吃饭不规律的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平时某种东西吃的太多的应该相应减少,心眼小爱生气的多读读佛教典籍,心态变“飘”了的多读读道家典籍,感觉对生活没了信心的多读读“成功学”方面的书,从调整生活习惯到调整心态,这是养生的关键,而不是有病没病吃几个药,美名曰是“未病防治”或者是“养生”,哈哈哈。

中医入药追求的是叠加的变化,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一定要建立这种“叠加变化”思维方式,须知中医入药不是药越多越好,而是通过药物的叠加改变的处方的性,目的是跟身体内部出现的偏差产生互补。

一个单味药的处方和多味药的处方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尽量在纠正身体内部的偏差,当年我学中医开方时,我的师父先是让我用单味药,只有单味药药性不足时,才会再补充一至两味药,而补充的这一至两味药跟前面的单味药会产生联系或者呼应,用这种方式学着开方,会逐渐加深对药性的理解和对身体疾病变化的把握。也就逐渐明白了古方中“君臣佐使”的配比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有中医爱好者想学习开方用药,首先不要去看一些四味药以上的大方,先看单味或者两味药的古名方,特别是注意从单味药增加到两味、三味药的原理,以及处方中两味或者三味药之间的联系,如果能搞懂了这中间的联系和变化,那么再去看四味药以上的大方子就不会被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