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君临天下(上)
解梁盐泽之下,地宫肃穆。
长明灯连绵如星,将整座地宫映照的正好,光线恰到好处的聚拢在汉白玉高台之上,映着那道独立绝尘的身影。
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屏息跪伏,山呼万岁的声音如同潮水般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更深沉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那方象征天命的传国玺,更聚焦于执掌它的那个人身上。
萧砚的目光从玺身上那八个古老的虫鸟篆字上收回,进而旋即将其随手放入宝盒中,区区死物,便是冠上了一层天命,他也从未放在心上,能有便有,若不能有,他便是天命。
此物的价值,或许真的当得上国器一说,但与眼前的一切相比,重要性又实在小得多,君不见自古常有抱着玉玺自焚的君王,只有坐拥这一切的,是逼迫前者自焚的那一方,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他合上盒盖,转身望向台下:“平身。”
众人依言起身,垂首恭立。
“李茂贞,朱友文。”
“臣在。”二人即刻上前,躬身听令。
“此地所藏,乃先帝遗留复兴之资,亦将是未来新朝抚育万民之本。”
萧砚的目光扫过地宫中那望不到尽头的箱笼、麻袋、货架:“着你二人总责启运之事。金银铜钱,分等量批次,由殿前司精锐押送,循漕运水路,稳妥运抵汴京入库。李茂贞主理调度,朱友文率部沿途护卫督运,清靖河道,确保万无一失。夜不收会协助你们,沿途所有关隘、码头,皆需严密监控,若有宵小窥伺,立斩不赦。”
李茂贞似乎有一个惊愕的反应,但动作幅度很小,只是与深知责任重大的朱友文一并凛然抱拳:“臣等领命,必不负大王重托!”
萧砚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另一侧:“冯道。”
“臣在。”
“那些锈蚀兵甲,堆积于此,徒耗岁月,便由此运往太原,熔了它们。着你兼领工部尚书,由工部督造,尽数熔铸成犁铧、锄铲、镰刀……一切利于农耕之器。开春之后,由朝廷统一调配,分发至天下各州县,特别是战乱创伤未复、农具短缺之地,配给天下民户,促进生产。”
冯道眉毛颤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他深深一揖:“大王仁德,泽被苍生。老臣即刻着手办理,定让这些杀伐之器,尽化为哺育万民之甘霖。”
萧砚略略颔首,目光再度扫视人群:“张文蔚。”
“臣在、臣在!”老好人张文蔚猝不及防,赶忙出列。
“关于熔铸一事,户部需造册登记,明确去向,若有官吏敢从中克扣牟利,以贪墨军资论处,无论何人,为首者俱皆夷三族,余者凌迟。”
“臣遵旨!”张文蔚心下一震,却是当即俯首。
安排完这两桩最紧要的事,萧砚才对众人道:“其余布帛、粮秣、古籍等物,由夜不收、户部会同清点造册,酌情处置。霉变不可用者,就地于河东道或周边州县赈济贫民;完好的,陆续运回汴京。”
“臣等遵旨……”
命令即下,群臣却是马上各有司职。一些相关区域暂且封锁不提,萧砚又留了公羊左协助朱友文全权清查、监督运转一事,同时不忘告诉朱友文,让其随便挑选地宫中的所谓神功秘籍,挑选完成后则入库编册。
处理完这些,萧砚缓步走下高台,将盛放玉玺的宝盒亲手交给一直静立人群之前的女帝。
而女帝迎上他的目光,凤眸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光彩,轻声道:“殿下。”
一旁的述里朵看着被女帝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个宝盒,眼神难免有一瞬的痴迷,但旋即就迅速移开,重新落回萧砚身上。
地宫广阔,藏宝惊人。萧砚在夜不收的簇拥下,带着众女与重臣巡视了一遍这积累了帝国三百年财富的秘藏,纵是他,也不由为这海量的金银粮帛、古籍珍玩而暗自惊叹。
无怪乎在骄兵悍将遍地的晚唐,昭宗仍能供养起十万神策军。
离开地宫后,萧砚只在盐泽的行在停留了两日,将各项事宜的责任与细节逐一敲定,又任命冯道为解梁都转运使、李珽为太原观察使。第三日,行驾再度启程。
此行的目的地是长安。
昔日的大唐帝都,历经浩劫,虽经简单修葺,但规模已远非昔比,唯有残破的城墙与零星残存的高大殿宇基座,在苍茫天地间沉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礼部在在残存的太极殿旧址上设下祭坛,萧砚身着祭服,手持玉玺,焚香祷告上天,奠酒告慰宗庙,宣读了由韩延徽、敬翔等人草拟的《承天受命文》。
文中追溯了李唐正统,历数了昭宗蒙难、天下板荡的苦难,又阐述了萧砚作为昭宗嫡脉,如何起于微末,扫平群雄,靖安北地,威服四夷,终至朱氏心甘情愿还政于唐的天命历程。
祭坛四下,伴随着肃立的文武百官,黑压压的禁军,以及远处许多闻讯赶来、翘首以盼的长安百姓。
在当初,大部分长安百姓都被迫迁往了洛阳,但其中亦有一部分仍是长安旧民,于这些人而言,眼前的一切才当真是如同梦幻。
他们看到了一位年轻而威仪的秦王,看到了重新在太极宫祭祀天地的李唐皇室。许多老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泪水,口中喃喃着模糊的词语,不知是哭诉曾经的苦难,还是祈祷未来的太平。
祭天仪式结束后,萧砚又动身巡视了一遍凤翔,召见了在凤翔赋闲的刘知俊与凤翔文武,并奖赏了一直留在凤翔的梵音天,以及娑罗天、炎摩天、自在天三个协助梵音天的圣姬后,方才踏上了返回汴京的路程。
再度踏入汴京时,时节已入深冬。
汴河的水位下降了些,流速变得平缓。城市的繁华依旧,但因秦王归来、宝藏顺利开启、传国玺重见天日等等消息,全城都显然更多了一层热烈而期盼的气氛。
而秦王既然已经归来,登基大典便自然而然的马上就提上了章程。
这日,萧砚在后苑陪过了雪儿与众女,逗弄了长子与次子后,便在书房召见了韩延徽、敬翔、杨涉、张文蔚、杜荀鹤,以及特意从太原召回的郭崇韬、卢质等人。
书房中炭火融融,暖意盎然。萧砚卸去披风,只着一身常服,坐在书案后。女帝亦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暖茶,娴静相伴。
众臣行礼入座后,萧砚便直接开门见山道:“登基大典,礼部可曾择定吉期”
杜荀鹤早有准备,起身行礼道:“回大王,臣等已初步遴选了几个吉日。最宜者,当属来年正月朔日,元旦佳节,万象更新,正合新朝肇始,天命维新之象。且时日充裕,足以从容准备典礼仪注。”
萧砚略一思索,便直接颔首:“可,就定在元旦。大典务求庄重肃穆即可,不必过于奢靡铺张。”
“臣遵旨。”
此事既定,众人却明显迟滞了下,目光只是在韩延徽与敬翔之间微妙地流转,似有未尽之言。
最终,敬翔微微颔首,向韩延徽投去一个明确由他主陈的眼神。韩延徽遂不再迟疑,当即起身,整了整衣袍,面向萧砚一礼。
“大王,新朝肇基,年号乃昭示天命、承载期许之重器,臣等不敢不慎。近日与敬公、杨公等朝上诸公反复推敲,斟酌古今,略有愚见,已另纸陈奏,恭请大王圣裁。”
萧砚取过女帝递来的折子,依言翻至对应部分,目光扫过上面工整书写的几行墨字。
而韩延徽便道:“臣以为,大王之功,震古烁今,非止于勘定祸乱、再造山河之武勋,更在于拨乱反正、立政安民之文德,开启前所未有之新局。故年号之选,当超迈前朝,既有传承,更需鼎新。臣斗胆提议‘天寰’二字。”
他略作停顿,以便众人消化,随后才又道:“《史记》有载,‘宇内一统,诸侯宾服’,寰宇即天下。‘天寰’者,寓意大王承天受命,一统寰宇,四海八荒,莫不臣服。此号气魄雄浑,尽显大王扫平六合、混一九州之盖世武功,亦有新朝疆域广袤、包罗万象之气象。读之朗朗,听之煌煌,有君临天下,号令四海之威!”
韩延徽的话音落下,书房内众人皆露出思索神色。敬翔抚须,稍作沉吟后便开口道:
“韩公所议‘天寰’,确实气势磅礴。然臣有一虑,新朝非仅武功赫赫,更需文治昌明,立纲陈纪,开太平之基。故臣提议‘洪武’……”
萧砚遂一时失笑,抬头看向敬翔。
而见萧砚如此姿态,众人遂也目光微动,听敬翔继续:
“《尔雅》释,‘洪,大也’,喻功业浩大如洪流;武,止戈为武,《左传》云‘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洪武’二字,既彰大王赫赫军功,如洪涛席卷,涤荡寰宇;更寓含新朝立国之后,将以强大武备为基石,禁暴止戈,保境安民,开创文治盛世。刚猛雄壮,亦有深意存焉。”
女帝在一旁听着,不由微微颔首。
此时,杨涉也起身:“韩公、敬公所议,确乃气象万千。而臣谨依礼制,观乎天象人事,提议‘开皇’。”
见众人望来,他便坦然陈词道:
“《易经》有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皇者,大也,始君王天下者也。‘开皇’即开辟皇极,肇始君王之业。昔隋文帝杨坚亦用此号,开创开皇之治,然其国祚短暂,未能尽此号之全功。今大王再启‘开皇’,正合革故鼎新、重开盛世之兆,寓意新朝皇基永固,德被四方,远超前世。此号尊隆显赫,足以正位凝命。”
随后,张文蔚、杜荀鹤、郭崇韬等人亦各抒己见,或提“天启”、“显庆”,或议再用汉武帝“建元”,言“大哉乾元”云云,皆引经据典,契合时势,令人难以抉择。
其实,年号由于都多取自吉祥寓意的字词,所以难免会有重复的,而‘建元’这个年号除了汉武帝首创外,在南北朝时,前赵刘聪、前秦苻坚都用过,后世帝王用前人的年号也屡见不鲜,只是多数都会尽量避免与本朝此前的年号重复罢了。
萧砚静静听着,翻阅着奏折,倒并未立刻做出决定,只是转向身旁的女帝,温言问道:“王妃以为如何”
女帝便放下茶盏,微微笑道:“此乃军国重事,诸公俱皆所虑周全。臣妾以为,无论最终选定何号,必是能承天意、顺民心之选。”
见她并未在臣子面前直接表态,萧砚了然,不再追问,只是将奏折缓缓合上,对众人道:“年号之事,容本王再思量一二。年末诸事繁杂,有劳诸位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