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政党,都是非常难缠的存在。
这样的党就算核心人员有损失,都能从
不摧毁它的组织,就要一直斗下去。
想到东林党转型成这种政党的后果,朱由检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根据民主集中制提出的集议制,已经有人想要用于党社。
此时,他只能庆幸自己一直压制党争,成基命在结党的指责下,没有把这个设想推行下去。
现在他为了撇清结党的嫌疑,转变成党社的压制者,那就更值得庆贺了:
大明最了解党社、认识最深的人才,将会成为社团政策的制定者。
朱由检亲自写了一篇回复,勉励成基命好好做事,将社会团体纳入礼法秩序,并且防止有人利用社团结党,尤其要注意防范结党营私、党同伐异。
并允许他组建学社,作为模范社团。
这篇回复,让成基命深受鼓舞。
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这不但是自己的入阁道路,还是封爵机会。
能纳入社会团体的可不少,除了会、党、社、团之外,帮派、宗教等等,都称得上社会团体。
新出现的学会、协会、联合会、基金会……同样也属于社团,并且被纳入国会之中,受各个专门委员会监管。
如果他能把这些都纳入礼法秩序,将来史书之上,定然有他的一笔。
把这些长期事务列下来,成基命没有忘记,他首先需要和东林党撇清关系。
按照皇帝的指示,他打算组建个学社,成员主要是北方人。
如今北方学术声望最隆的,毫无疑问是孙奇逢。
这位在皇帝支持下创办师范学堂的学者,在师范学堂的学生回乡教学后,已经成为天下最有名望的人之一。
只要有他加入,学社就能立起来。
成基命希望这位北直隶同乡,能和自己一起树立北方东林的大旗。
但是孙奇逢虽然钦佩东林君子,在营救东林君子上出了大力。他本人却并非东林党,和其他东林党人也毫无交集。
面对成基命成立“北方东林学社”的要求,孙奇逢道:
“圣学之道,何止东林?”
“泾阳先生的学问固然让人敬仰,但是天下儒学,却不止于东林。”
“周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皆为儒家道统传人。”
“要建就建儒学社,而非东林学社。”
认为称为东林学社太小气,远远不足以囊括圣贤学问。
北方不属于东林的学者有很多,不能把他们全都推出去。
成基命闻言沉思,有点明白孙奇逢的用意:
显然,孙奇逢虽然尊重东林,却不代表他要屈居其下。
更不愿自己的师范学堂,成为东林书院的分校。
他若想请孙奇逢加入,只能改为儒学社。
考虑到自己和黄立极、张我续等阉党中人的关系,成基命最终决定,成立北方儒学社。
邀请孙承宗、鹿善继等北直隶党人,还有山东的张凤翔、刘策、翟凤翀等人,加入这个社团。
他本人则以组建新学社为由,自称精力不济,与东林学社断绝关系。并且郑重声明,自己不属于东林党人。
北儒学社的章程中,也明确说明,学社的集议会成员,不允许加入其他社团。
他打算以北儒学社为试点,制定社团方面的政策。
禁止社团经营实业盈利、避免结党营私等措施,都被写进了学社章程里。
社员加入和退出社团同样自由,公民都拥有自由结社的权利。
社员也可以有不同意见,不执行社团的决议。以此避免党同伐异,被弹劾事实结党。
这些措施,都得到朱由检的称赞,认为成基命确实出于公心。
他是希望大明的社团演变成现代社团的,但是又担心它们太有战斗力。
所以就决定分散成小党派,多个社团组成联盟,才有可能控制朝局。
为此,他规定了分社数量和社团人员的总数量。除了受国会专门委员会监管、得到特许的社团外,其他分社数量超过二十、总人数超过二百的社团,必须分裂出去建立新社团。
社团的经费也只能来自于捐献,而且还不能强制社员捐,数额必须公示。
社团收取到的经费,还要仿照宗教税纳税。经费越多的社团,缴纳的赋税就越多。以此限制社团的膨胀,把它们纳入统治秩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