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几年,朝廷主要在解决哪些问题?”
这点他们都能回答,韩爌道:
“先前朝廷主要是用心边事,解决奢安之乱、建虏之乱等问题。”
“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说是大明和建虏的矛盾。”
朱由检点头赞许,夸奖道:
“这个认识很好嘛,抓住了主要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完全解决。”
“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建虏作乱威胁京城,就是之前的主要矛盾。所以朝廷的大部分力量,都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建虏被驱逐出辽东后,它对京城的威胁已经解决了,残余的只是小患,下降为次要矛盾。”
“那么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朝廷接下来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哪个问题?”
这是要确定下一步的方向,给群臣明确的目标。
朱由检此时已经发现了,在驱逐建虏后,朝廷的策略现在有点乱。
有的想继续打仗,推动朝廷攻打安南。
有的专注于内政,想要刷新吏治、解决财政困难。
这些事都很正确,而且很有必要。
但是必须有个大方向,让群臣知道朝廷的目的。朝廷的各种策略,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
朱由检揣摩所学历史,提出主要矛盾。
以后每隔几年都要重新定,一个个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韩爌等人在他的谆谆教诲下,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目的,是要确定下一步的大政方针。
这让韩爌一时间有些后悔。如果能真正读懂,绝不会在皇帝问话时无言以对。
如今他只能按皇帝以前的治政方针,试着回答道:
“皇上曾说:今后十几年的朝廷任务,就是戡乱救灾。”
“戡乱工作在平定奢安之乱、建虏之乱后,已经基本完成了。”
“接下来朝廷的任务,就是救灾。”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连说了几次,不知道如何说出来。
对皇帝这一套话语,他实在不够熟悉。
还是朱由检主动接话,向群臣道:
“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矛盾,是民众对粮食的需要,和粮食不足的矛盾。”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明迅速增长的人口,和耕地不足的矛盾。”
“灾荒、民乱、奴变等等,都是因此而来。”
“大明的人口太多,可耕地又不够,导致粮食不足,出现种种矛盾。”
“所以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地矛盾。”
“它在大明的各种矛盾中,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解决了人地矛盾,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
这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
韩爌等人思索皇帝的种种做法,对于皇帝推动的各种措施,也有一点明白。
户部左侍郎李长庚道:
“陛下所言甚是,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地矛盾。”
“有了耕地就有恒产,民众就有恒心。”
“没有地就容易成流民、或者沦为奴婢。”
“朝廷想要救灾,必须要解决人地矛盾。”
朱由检听到他说话,点头赞许一番,又问道:
“户部有没有估测出人口数据,大明当前有多少户、又有多少口?”
这件事一直在进行,大造黄册的统计户口不说,盐政总署根据食盐数据,同样做了估计。
最终按照全国的食盐数据、还有陕西移民数据和户口的差别,估算出大明黄册上的九百多万户、五千多万口完全不准确,至少应膨胀三倍。
李长庚道:
“户数因为有的家族没分户,难以估算出来。”
“口数按盐政总署估算,大约一亿五千万到两亿。”
“朝廷救灾之时,要按这个数据来,否则就是杯水车薪。”
能得出这个数字,朱由检已经感到满意。
因为后世的估计也就这样,晚明人口大约在1.5-2亿。
更具体的数字统计不出来,大明朝廷现在没有那个实力。
他问李长庚道:
“大明的耕地是多少?”
“高标准农田四亿亩,加上其他农田,能不能达到八亿?”
李长庚回道:
“八亿亩应该是有的,但是因为天灾频繁,能保住产量的,最多也就四亿。”
“户部会努力增加高标准农田,提供更多粮食。”
朱由检赞扬了户部的努力,又向群臣道:
“姑且按最高的八亿亩计算,每人五亩地的话,能够分配给多少人?”
这个问题如此简单,当即有人计算出,按八亿亩算是1.6亿人。
朱由检道:
“这就是大明能承载的农业人口数据,而且是理想条件下的上限。”
“实际因为土地分配不平均,很多农民只有不到五亩地,他们收获的粮食,勉强能糊口而已。”
“即使没有天灾,大明的土地能承载的人口,现在也达到了极限。”
“再往上不是不能增加,但是会陷入普遍贫困,会有更多的人挣扎在温饱线。”
“粮食之外的燃料、油料等消耗,也会有极大困难。”
“大明现在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极限。”
这是他的认识,也是一个现实。
晚明的1.5-2亿人口,已经达到了农业时代整个中国的上限。
清朝突破这个上限后,整个中国的农民,就陷入了普遍贫困。
而且因为开垦、打柴等行为造成的森林覆盖率降低,给生态带来了极大灾难。
朱由检是不希望落入那个境地的,所以他希望限制人口。
而且大明现在的人口已不算少,足够支撑一个大国崛起——
美苏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过两三亿。
多余的人口,需要迁往海外,或者赶入工商业。
农业人口不能再增加,否则会陷入普遍贫困。
(美苏人口对比,单位百万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