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中伏后反杀,一举打到谅山。并且用地道掘进炸开城墙,攻占这个要地。
至此,安南在北方的防线彻底洞开。张世泽如果和从云南出兵的袁崇焕会师,就有能力直接打下安南。
就当他做着这个美梦时,从高平传来的消息,让他拍案怒起。
因为袁崇焕率领的兵马并没有顺利抵进,而是被宣光镇武氏拦下。
作为安南的地方势力之一,朝廷对宣光镇武氏的策略是拉拢,并且册封爵位。
但是袁崇焕却认为所谓的宣光镇武氏不足为患,根本不值得册封爵位。
尤其是张镜心率领五百护卫一人未损击败高平兵马,并且把高平莫氏首领莫敬宽送往京城后,他就更看不起所谓的安南地方实力派了。
在他看来,莫氏根本配不上高平侯。自己辛辛苦苦立功尚且没能封爵,他们凭什么获得爵位?
在这种心态之下,袁崇焕率领的西路军在沿红河而下、面对宣光镇武氏时,他没有像东路军一样选择先礼后兵,而是直接大军压境,意图攻占此地。
宣光镇武氏自然是极力反抗,发挥全力抵御大明军队。
他们的实力虽然不强,在当地却颇有根基。
以至于袁崇焕虽然屡战屡胜,却陷在在那里。
张世泽收到这个消息后,气得拍案大骂:
“自作主张,自行其是。”
“这个袁崇焕真是个蛮子,如此桀骜不驯。”
对袁崇焕颇是怨愤,怒火无法掩饰。
他本打算汇合两路兵马之力,直接攻下升龙城的。
如今袁崇焕的西路军受阻,他若率领麾下直扑升龙,那就是拿自己的兵马冒险。
如果是朝廷兵马他还可以冒险一试,但是如今他的麾下,却大多是英国公府耗费巨资、花费心力训练的护卫。
这些护卫是用于英国公开藩的,以后开辟、镇守封地,都要用这些人。
张世泽是不敢拿这些护卫冒险的,万一失败受损,他根本承担不起。
他只能留在谅山,等待朱燮元率领京城兵马前来。
——
袁崇焕的动作,在京城同样引起争议。
在朱由检的一再强调下,枢密院对于前线一向是很放权的,只是下达战略目标,对具体战术规划,不做具体安排。
此前执行得也很好,并且取得了辽东之战的胜利。
但是袁崇焕这样自行其是,对朝廷要求的拉拢地方实力派视而不见、直接攻打的做法,明显违反了枢密院的安排。
以至于枢密院的官员纷纷上疏,要求撤换袁崇焕。
但是首辅韩爌等人,则认为不应临阵撤换大将,更何况袁崇焕此时节节胜利,根本没有失败。
这个观点,引起很多人的赞同,他们不觉得袁崇焕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对此,枢辅袁可立道:
“袁崇焕的做法,战术上没有失败,但这是因为大明的军力远胜安南。”
“但是在战略上,他却违背了朝廷安排,弃朝廷拉拢地方实力派的策略而不用,完全自行其是。”
“若是安南地方势力因此惊恐,朝廷将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才能打下安南。”
这是袁崇焕不遵守朝廷策略先礼后兵、直接攻打宣光镇武氏的恶果之一。
武氏作为宣光镇保主,虽然在大明拉拢时没有直接归顺,却也没有反对,属于左右逢源。
这样的势力都被大明兵马不由分说攻打,以前中立的安南地方势力,很可能转为反抗。
所以,朱由检听到袁可立的这番话,立刻就定性道:
“袁崇焕的做法,违反朝廷策略。”
“枢密院以为,应该如何处置?”
袁可立代表枢密院还未发话,韩爌已经说道:
“虽是如此,处置前线战胜的将帅,臣恐寒了军心。”
“那些获胜的将士立下的功劳,难道视而不见?”
这顿时让朱由检陷入为难,因为前线将士立下的功劳是实打实的,甚至有很多人因此牺牲。如果因为惩罚袁崇焕牵连到他们,会让他们不满。
对此,袁可立道:
“战术胜利,那就褒扬有功将士。”
“战略失败,那就惩罚主帅。”
“袁崇焕不尊朝廷策略擅自行事,无法按约定日期会师攻打升龙。”
“应当撤职严查,让前线将帅引以为戒。”
枢密院群臣纷纷响应,认为应该惩罚不遵守枢密院策略的将帅。
他们枢密院在皇帝的限制下,已经不插手前线具体战术了,连战略安排都被违背,那他们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袁崇焕的行为必须要严惩,这是所有枢密院官员的观点。
韩爌虽然不想和枢密院对上,但是袁崇焕却是他的弟子中、最有军事才能的边才。
如果连这个人都保不住,以后他在军中指望谁?
所以他紧抓袁崇焕取胜不放,担心贸然换人,有可能在前线引发失败。
他向朱由检建议道:
“袁崇焕虽然违背枢密院的战略,但是看他的表现,仍有会师可能。”
“臣以为当给他个机会,让他戴罪立功,立刻前往升龙。”
“否则冒然换人导致战败,会师就更无可能。”
这个说法,引得很多东林党人拥护。
朱由检同样担心冒然换人引起失败,尤其是袁崇焕在被调到云南后,巡抚、总兵一把抓,现在想找人取代他,都不是那么容易。
最终,他采纳了韩爌的建议,允许袁崇焕戴罪立功。
但是枢密院的要求同样要执行,对袁崇焕要明确定罪,惩罚他违背朝廷策略:
“不听朝廷策略、违背朝廷安排,即使胜利主帅也不赏功。”
“如果引发恶劣后果,还要追加惩戒。”
“将士的封赏按正常功劳下发,但不计算系数。”
明确对前线的赏罚,要求前线将帅,必须执行朝廷战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