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莫氏旗号开展安南战事,可谓有利有弊。
弊端在于会扩大莫氏影响,将来把安南都统使司改为安南都护府会有一定困难。
利处则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大明对安南的征讨,转变为安南内战。
作为取代黎朝又被驱逐的政权,莫氏之所以能够残存,是因为它在安南残留着影响力。
黎朝中兴之后,权力被郑氏攫取,被很多安南人认为名不副实。
黎朝的官职被清化、义安人士占据,也让很多北方文人不满。
张镜心进驻高平后,很快就察觉到这一点。因为他发现很多安南北方的士人,就云集在这里。
这让他顿时动了心思,一面和这些文人交流,一面向朝廷请求,允许开科取士。
朱由检收到张镜心传来的奏报后,对这位自己派出的使者,总算有几分满意,叮嘱理藩院和礼部官员道:
“境外科举如何展开,举人、进士名额有多少,你们要仔细商议。”
“不过汉语四级考试,已经可以展开。凡是通过考试、愿意为大明效力的,都可以任命为吏员,甚至立功后授与官身。”
“县试、府试、院试,可以立刻设立,通过者授予秀才和公士身份,立刻授予官身。”
“今年安南取用的秀才人数,不得低于千人。”
“大明的军队走到哪里,秀才就要录取到哪里。”
这明显是对安南的优待,内地的臣子就有些不满了。
礼部尚书成基命劝谏道:
“内地的秀才只能担任五级吏员,成为官员不但要有年功,还要通过礼法、数算考试。”
“陛下允许安南秀才直接任官,实在太过优待。”
“与其用这些不知忠心、不知才能的人,不如用大明秀才。”
理藩院掌院黄立极道:
“安南之地新附,有一定优待是应有之义。”
“何况陛下早已允许举人去海外可直接任官,没有举人功名的大学生,毕业后只要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同样有很大几率被招揽为官员。”
“臣以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安南开科取士,收拢当地人心。”
“至于之后他们的才能如何、是否完全忠心,可以以后再看。”
这契合了朱由检的想法,他点头道:
“海外新附之地,前些年必须要给予一定优待,以便当地归顺大明、主动归化为华人。”
“这次开科取士就是这个用意,张镜心的奏疏、还有黄卿所言,甚合朕意。”
“你们理藩院是用心了,知道如何教化夷狄。”
褒扬了理藩院的做法,答应了张镜心的提议。
安南的科举将由他主持,在打下的地方迅速展开。
——
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张镜心虽然出自礼部,但他如今是理藩院官员。礼部对自己的权力被理藩院攫取,自然有所不满。
不过此时是战时,不是纠结成法的时候。朱由检早已规定,发生战事的地方都是戒严区,方便随机应变。
在给张镜心增加了提学职务后,朱由检看着脸色不太好的礼部官员,安抚道:
“方才成卿所说,也有一定道理。”
“相比刚归顺的华人来说,朕自然更信赖内地汉人。”
“安南新附之人有这个优待,内地秀才同样有机会。”
“不过必须去安南前线听令、并且承诺在安南至少任职六年,方能获得官身。”
这照顾了成基命的面子,并且显示出对汉人秀才的优待,不让朝野上下认为皇帝更重视刚归附的外夷。
不过去安南前线任职、而且至少效力六年的规定,还是让很多人认识到:想获得这个优待不容易,需要去拿命拼。
大明的秀才有这个勇气的估计不会多,就像之前的举人去境外可直接任官的规定,就没有多少举人愿意。
但是这个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至少大明的秀才认识到开疆拓土不是和他们毫无关联,他们能通过这个机会获得官身。
去年就已毕业、至今还没有找到去处的大学生,更是对这个政策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直接做官的机会: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安南收复,就是我等做官的机会啊!”
这些没能就业、也没把握考取举人的大学生,开始主动报名,前往安南任官。
朱由检对此是很乐见的,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培养的大学生无所事事,返回乡间把持舆论。
即使在报纸发行后地方舆论领袖的作用弱化,他仍不想放出这些人。
为此,他让内廷招收了很多大学生任职,鼓励各藩招揽他们。
并且让张溥在科学院摸索研究员培养,设立研究生供大学生深造。鼓励各大学堂设立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
这起到了一定效果,那些愿意深造、或者准备继续科举的学子,大多加入了研究生院。
但是不愿深造、又不愿从事吏员等职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
如今放出秀才直接任官的机会,有一部分用意就是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
各大学堂,几乎都向毕业学子发出了书信,可以举荐他们去安南任官。
尤其是去年在枢密院实习、没有被留用的,大多报名参加了此次安南之战。
地方上一些得知消息的秀才,同样报名参与。
最终,有五百多名秀才和大学生,经过理藩院和太学行政学院培训后南下,为治理安南流下了汗水。
一些功勋卓著的甚至被特赐元士出身,在未来成为朝堂高官。
可以说,这些人是收复安南的受益者,也是大明对外开拓时,诞生的利益阶层。
朱由检对安南事务的安排,就是重点培养利益阶层,将获得收益分配给有功之人。
以便培养更多的支持者,让大明的海外开拓更加顺利。
对于战事打得如何,他却并不关心。
因为他从未想过攻打安南会失败,胜利根本就毫无疑问。
——
安南前线的李橒、张世泽,同样是这样想的,在高平莫氏臣服后,他们在莫氏人员的带领下,直接出兵谅山。
虽然在途中遇到了一定阻碍,却很快打到了谅山附近。
在这里,他们才遇到安南的大股军队,遭到他们的伏击。
不过张世泽率领的英国公护卫,已经训练数年,而且装备了新式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