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玩笑道。
“哟,看来是黄台吉低头了。”
看张科还有心情说笑,魏广德当即猜出大同那边的情况,应该不差,否则张科也不会如此。
“芦布,快点给张大人送口水来,人家渴了。”
魏广德对着站在门口的芦布吩咐道。
“是,老爷。”
芦布答应一声,急忙转身出屋,去隔壁火炉那里准备茶水。
“自己随便坐。”
魏广德招呼张科坐下,自己已经就近找把椅子坐下,翻看起郑洛的奏疏。
等他看完大同的奏报后,脸上也终于有了一丝笑容。
“看来,草原这次灾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所以黄台吉才会如此亟不可待。”
魏广德看着张科说道,“此事锦衣卫没能及时查探到草原的实情,算是一次失职。”
“难道善贷以为,我大明还可以趁机要挟,获得更大的利益?”
张科皱眉问道。
“若是知道草原灾情非常严重的话,未必不能进一步提要求,比如强迫他们用战马交换粮食。”
魏广德此时才后知后觉说道。
当时他担心条件过于苛刻,会影响大局,所以并没有再进一步的打算。
只不过当下的情况看,似乎还真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而且蒙古人貌似也没多少时间和大明商讨。
这会儿,芦布已经把茶水送上,正站在门口等候差遣。
魏广德一喊,芦布就进门躬身。
“快去请几位阁老过来,看看大同的奏报。”
魏广德吩咐道。
昨日魏广德和申时行出城送走张四维,今日三位新进阁臣已经正式入阁办差,都安排好值房,正在熟悉环境。
不过,总算是阁臣,就算还没有正式处理公务,可这么大的事儿,他们还是有必要看看的。
很快,申时行就带着余有丁、王家屏、许国来到值房,见到张科在里面也不惊讶。
芦布去请人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兵部收到大同的消息,所以魏阁老请他们都过去。
“今日算是我们内阁第一次聚集,汝默、丙仲、维桢,还有忠伯,只是兵部刚刚收到大同奏报,顺义王黄台吉已经接受朝廷的旨意,允许朝廷清点蒙古各部人口,发放户贴。”
魏广德把手里的奏报递到申时行手里,他也把奏报的内容和他们简单说了下。
“这是好事儿,如此朝廷就知道蒙古内情,知道他们真正的实力了。”
余有丁当即就说话道。
“是啊,登记户丁,蒙古以后可以说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王家屏也是附和道。
“不过,朝廷以后也等于要背上蒙古人这个账,如果往后草原再爆发灾情,再想袖手旁观,怕是难了。”
许国虽然脸上有喜色,但依旧眉头不展说了句。
“些许粮食,朝廷早有计较。”
申时行已经在翻看奏疏,听到许国这么说,他马上驳了句。
确实,虽然大明借此摸清楚草原的实力,但是也等于承诺在草原受灾后会给予赈济,确实增加了朝廷负担。
不过,算大帐的话,对大明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大明会比黄台吉还更清楚蒙古人的家底。
登记户籍可不是指记录人口信息,那可是连同他们的财产都要记录的。
这点,和后世的户口制度是不同的。
当然,这也和这个时代财富种类有限,财税制度有莫大关系。
根据各户的财产情况,其实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蒙古人的战争潜力,能够支撑多长时间的战争。
这些财富,在战争中都是可以消耗的物资。
“说到这儿,好像我们还应该请张学颜张尚书过来,他掌管户部。”
魏广德开口说道。
申时行微微点头,“应该请子愚过来,后续赈济都需要户部出力。”
“礼部徐尚书,也要请,国子监和那些生员,要把他们派到密云和大同去,也需要礼部行文配合。”
余有丁插话道。
“芦布,速度派人去请礼部和户部徐大人,张大人来内阁值房议事。”
申时行和余有丁的话有道理,之前户部已经把大批通州粮食运往密云,随行的京营也调动出去不少人马。
不过,之前商议让国子监和各地生员参与户籍登记,但因为没有大同那边的消息,所以迟迟没有出发。
让他们北上,确实需要礼部那边发话。
国子监,可是礼部下属的衙门,内阁不可能越过礼部直接给那边下命令。
等徐、张两位尚书到来后,魏广德又把大同的奏报给他们看过才开口道:“顺义王那边已经答应了之前的要求,所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赈济灾民和户籍登记,发放户贴。
适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国子监,山西和北直隶的生员,尽可能多调配一些人手过去。
京城各衙门里的吏员,如果愿意,也可以申请调过去。
但凡参与此次北疆执行的人,三期考评上佳,生员,若金榜题名,则优先分派两京职位,监生亦是如此。”
魏广德开口说道。
这些,是刚才他们商量后的结果。
朝廷可以用一些手段让北京国子监的监生过去,但是要调动生员,人家未必愿意。
生员是参加科举的,总不能承诺在科举上舞弊,提高他们的名次吧。
如此,画饼就成了不是办法的办法,承诺科举有成可以分配好职位。
至于吏员,那就是考评上的优待,可以让他们尽快升职加薪。
这事儿早就说乾清宫里定好的,所以徐学谟只能点头应是。(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