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李靖说道:“这其中还有未尽的事宜,大夏官方有最终的解释权。”
举子们都不太明白这个最终解释权是什么意思,不过也没有人在意这些。
参加这次武考的举子一共有四百六十名,李靖吩咐在考场中央摆设四百六十张桌子,准备好笔墨纸砚,让举子们当场考试。
这样安排在众目睽睽之下,谁都无法作弊,每个人都只能凭借真实的本领来作答。
每个举子都在低头作答,校军场上虽然有十余万人,但是鸦雀无声,谁都不敢喧哗,害怕影响到举子们答题。
这次文考的题目很简单,就是如何征服东西突厥。举子们可以利用所学的兵书战策,加以灵活运用,制定出一份剿灭突厥的作战计划。
由李靖,徐世绩,秦琼等十余名大臣共同评定名次。
考生们一边思考一边作答,所有的人都在将平生所学用在这次模拟进攻上。
忽然一个举子发出杀猪一般的叫声,被监考的士兵拽出了考场。
原来他自以为聪明,将兵书战策写成小条,藏在身上,自认为不会被发现。可是他刚刚拿出来就被监考的士兵发现了。
一下子将他抓获,剥夺了考试资格。
其实这些武举们平时只注重武艺的学习,哪有几个认真学过兵书,有的人连笔都没有摸过。这样的文考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但是这样才能选出真正的将领,向李靖,徐世绩等人哪一个不是饱学之人,兵书战策,论语国风。他们学的甚至比文人还要精通。
不是这样的饱学,如何能够制定出完美无缺的作战计划。
随着考试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都提前交卷了,有很多都是交的白卷,他们根本想不出如何击败突厥。
文考结束之后,这一天的考试也就结束了。众人都回去休息去了。
李靖等人开始忙碌起来,开始评定举子们的卷子。
除了交白卷的,其他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靖等人都是作战丰富的大将,这些观点是否可行他们一看便知。
其中两个人的试卷引起了他们的关注,这两个人提出的观点让他们侧目。
一个是薛仁贵的,另一个是杨博龙的。
杨博龙提出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用优势的兵力,一步一步的推进,慢慢的消耗突厥的兵力,到最后实现击败突厥的目的。
而薛仁贵恰恰相反,他提出要用突袭的方法,直捣突厥的巢穴,将突厥王庭击败。只要击败了突厥王庭,突厥就会一败涂地。这就是汉霍去病的战术。
这两个人的观点,引起了李靖等人的热议。他们争执不下,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不过李靖还是倾向于薛仁贵的战术。
这种战术是最节省国力的打法,如果用杨博龙的方法,在消耗突厥的国力的同时,也在消耗自己的国力。这打的是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