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大权奸 > 第二百四十二章 众生百态,城防危殆

第二百四十二章 众生百态,城防危殆(1 / 2)

清军连日攻城,南京城内的气氛愈发紧张。街道上行人稀少,往日热闹的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商铺还在营业,门口却都挂着“平价售粮”的牌子。城头上的炮声日夜不停,震得房屋的窗户嗡嗡作响,百姓们却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纷纷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

城南李香君的府邸里,一片忙碌景象。这座府邸是马鸣风去年特意为李香君购置的,青砖黛瓦,庭院深深,平日里安静雅致,此刻却挤满了人。李香君身着一身素色的布裙,头发简单地挽成一个发髻,没有佩戴任何首饰。她正指挥着下人将一箱箱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搬上马车,这些都是她嫁与马鸣风后,马鸣风为她购置的珍品,还有当年她在秦淮河畔时,姐妹们赠予的宝贝。

“夫人,这可是您最爱的那套翡翠首饰,真的要卖吗?”一名老仆看着箱子里的翡翠手镯,忍不住问道。这对手镯是当年马鸣风在苏州为她买下的,质地通透,颜色翠绿,价值连城,李香君平日里爱不释手,从不轻易示人。

李香君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她拿起那对手镯,轻轻摩挲着,眼中闪过一丝不舍,随即又坚定地摇了摇头:“刘叔,现在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夫君在海上率军驰援,日夜兼程,将士们在城头拼死杀敌,我们这些留在后方的人,不能让他们寒心。这些首饰再贵重,也比不上大明的江山,比不上将士们的性命。”她说着,将手镯放回箱子里,“都搬上车吧,送到户部去,换成粮草和火药,送到城头去。”

老仆看着李香君坚定的眼神,不再多说,转身继续指挥下人搬东西。李香君擦了擦额角的汗珠,走到庭院中,望着远处城头传来的硝烟,心中满是牵挂。她不知道马鸣风现在到了哪里,是否安全,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他能早日赶到,也希望南京城能守住。

消息很快传遍了秦淮河畔。柳如是第一时间带着自己的首饰匣子赶来,她身着一身青色的衣裙,脸上带着一丝焦急。“香君妹妹,我来晚了。”柳如是走进庭院,将手中的首饰匣子递给李香君,“这里面是我所有的首饰,还有一些银票,虽然不多,却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李香君打开匣子,里面装满了各种珠宝首饰,有珍珠项链,有玛瑙耳环,还有一支金步摇,每一件都价值不菲。“如是姐姐,你这……”李香君有些动容,她知道柳如是平日里生活节俭,这些首饰是她唯一的念想。

柳如是却笑着摆了摆手:“妹妹,你就别跟我客气了。我们都是大明的女子,如今国家有难,我们岂能坐视不管?将士们在前方拼命,我们做这些,算不得什么。”

很快,董小宛、顾横波、卞玉京等秦淮诸艳也纷纷赶来。董小宛变卖了自己在城南的宅院,得了五千两白银;顾横波拿出了当年崇祯帝赏赐的玉佩,这是她当年为崇祯帝弹奏琵琶时,皇帝亲自赏赐的,如今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来;卞玉京则将自己多年积攒的书画变卖,换成了粮草。短短三日,她们便凑得白银二十万两,还有大量的粮草、布匹。

不仅如此,她们还组织了数百名妇女成立“巾帼营”。李香君任营主,柳如是负责粮草调度,董小宛懂医术,便在城门内搭建临时医棚,护理受伤的士兵;顾横波则带着妇女们为士兵缝补衣物、制作棉衣。董小宛亲自登上城头,为一名被流箭擦伤手臂的士兵包扎伤口。那士兵不过十八岁,脸上还带着稚气,见到董小宛,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董小宛温柔地笑着,一边为他包扎,一边说:“小伙子,你真棒,为大明拼命,是好样的。”她的裙摆上沾满了血污,却依旧笑得温柔,像一缕阳光,驱散了士兵心中的恐惧。

城内的市井小民也没有退缩。城南的铁匠铺里,铁匠王大叔正带领着徒弟们连夜打造刀枪箭矢。炉火熊熊燃烧,映得他们满脸通红,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在地上,瞬间蒸发。王大叔的儿子去年在扬州抗清时牺牲了,如今他将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力量,手中的铁锤挥舞得越来越快。“再加把劲!多打造一把刀,将士们就能多杀一个鞑子!”他高声喊道,徒弟们齐声应和,铁匠铺里的打铁声与城头上的炮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激昂。

街边的馒头铺里,掌柜的张大爷正指挥着伙计们蒸馒头。蒸笼里冒出的热气弥漫了整个店铺,一个个雪白的馒头堆成了小山。“这些馒头,都送到城头去,给将士们当干粮!”张大爷说道,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精神抖擞。这些天,他每天都要蒸上万个馒头,免费供应给守城的士兵,自己却只啃干硬的窝头。一名伙计忍不住问道:“掌柜的,咱们这样下去,本钱都要赔光了。”张大爷瞪了他一眼:“钱没了可以再赚,要是大明没了,咱们就算有再多的钱,也没用!”伙计们听了,不再多说,纷纷推着小车,冒着清军的箭雨,往城头送馒头。

就连平日里沿街乞讨的乞丐们,也行动了起来。他们拿着捡来的木棍、石头,守在城门内侧,虽然衣衫褴褛,却个个眼神坚定。“俺们虽然穷,却知道这是大明的土地,绝不能让鞑子占了去!”一名老乞丐说道,他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屈的骨气。若是清军攻破城门,他们便要用这些简陋的武器,与清军拼到底。

阮大铖带着缇骑在城内巡查,他身着黑色官服,腰间佩着宝剑,脸上带着一丝严肃。缇骑们手持长刀,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条街道、每一户人家。短短数日,他们便抓获了数十名私通清军的奸细,其中不乏东林党骨干。

这日,缇骑在吕大器的府中搜出了一封清军密信。信是多尔衮写给吕大器的,上面写着:“若先生能献南京城,大清定封先生为江南巡抚,世袭罔替。”吕大器是东林党元老,平日里总以“忠臣”自居,没想到竟然暗中通敌。阮大铖当即下令,将吕大器押到城头斩首示众。

刑场上,吕大器吓得面如死灰,跪地求饶:“阮大人,饶命啊!我一时糊涂,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阮大铖却面无表情,高声说道:“吕大器,你身为大明官员,不思报国,反而私通外敌,妄图献城投降,罪该万死!今日斩你,是为了警示所有通敌之徒!”说完,他挥了挥手,刽子手手起刀落,吕大器的首级落地,鲜血溅在城墙上,染红了一片白雪。

城内的百姓纷纷围在城下,看着吕大器的首级,有人愤怒地唾骂,有人高声叫好。“杀得好!这种叛徒,就该杀!”一名百姓高声喊道,其他人纷纷附和。阮大铖的声音传遍全城:“今日谁敢通敌,便是这般下场!若有发现通敌者,举报有功,赏白银百两!”他的声音冰冷,却让城内的人心安定了不少——即便此前有人对他的手段颇有微词,此刻也明白,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守住南京。

城防的第八日,天气愈发寒冷,清军突然改变战术。多尔衮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对着聚宝门发起了猛攻。“轰!轰!轰!”的炮声震耳欲聋,炮弹如雨点般砸在城墙上,砖石飞溅,烟尘弥漫。明军士兵伤亡惨重,有的士兵被炮弹直接击中,瞬间化为肉泥;有的士兵被飞溅的砖石砸伤,惨叫着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