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北雄 > 第2066章 秋决

第2066章 秋决(1 / 2)

薛万彻留守辽东,帐下自然要用自己人。

只是稍有为难的是,薛万彻虽然常年坐镇军中,可这些年他率领骑军东奔西走,和个救火队员似的。

军功立下不少,可身边的亲信就那么几位,作为很早就开府建牙的大将军,连京师的卫府都没回去过几次,更没有机会和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嫡系班底,有点“不务正业”。

所以他和张伦,尉迟偕等常年驻守一处的大将军是有差距的,如今有了驻守一方的机会,手底下能用的人却不多。

可他不想用尉迟偕的部下……

让薛万彻没有想到的是,本来他以为关外苦寒,军中上下又都立下了大功,想要跟着他留守辽东的人应该不多。

就像白天军议的时候,很多军中的将校都表示想跟着苏定方等人去长安见见世面,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前程着想。

毕竟到长安受赏和在外面论功肯定是不一样的。

最心系此事的是军中的校尉和参军们,因为那三位进京受赏的人肯定是要建牙开府的,一旦开府,府中的职位就可以让他们争取一下。

可当薛万彻在白天的军议上说出自己要留守辽东的消息,晚间就陆续有人来见,军中之人没文人那么矫情委婉,来到薛万彻面前,基本都直言自己想跟随薛将军,留在辽东驻守。

来的人里面有晋人,有关西人,同样有河北人,山东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很年轻,一个超过三十五的人都没有。

各个作战勇猛,身有军功,功业之心颇盛。

这还只是留在辽东城的人,怀远镇那边才是大军主力,消息传到那边,估计情形也没什么两样。

薛万彻有些惊讶,不过很快他就想明白了。

如今辽东战事已然结束,明年随大军南返的话,只能终日无所事事,坐等朝廷征调,想要建功立业,留在辽东和回去河北相比,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没有太长远的打算,也看不到那么远,他们只是知道,当下薛将军帐下缺人支使,想要留守辽东,最少最少也是两万人的建制。

薛万彻辖下,置领的其实只有五千精锐骑兵,其他北上各部都是从河北大军中抽调的精锐,他们留下的话有机会升迁的更快。

…………

如果薛万彻来者不拒全都答应下来,估计他的留守大军会超编许多,这让薛万彻有些感慨。

虽说他常年都在军中,可和军官就已经有些不太了解,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军卒将士了。

平定天下之后,军人们没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可立功受赏的进取之心也有所减弱,如今还不太明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只会越来越多,绝不会越来越少。

其实不论文武都是这个样子,乱世才是豪杰辈出的时节,承平之后基本上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后来有些人振振有词,又阴阳怪异的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只知道歌颂苦难,而看不到那些被苦难压垮的人群。

实际上都是些屁话,大家歌颂的不是苦难,而是从苦难中脱颖而出的人杰,歌颂的是这些人的聪明智慧,坚忍不拔等等的优良特质。

谁也不愿意受苦,但锦衣玉食养出来的大多都是废物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像后来的一些文人,只单纯的描述苦难,却没有一丝一毫积极向上的东西,他们完全没有那个意识和责任感去激励世人,更像是在发牢骚,倒苦水。

看过他们的大作,整个世界好像都灰暗了起来,由此也更能体会到那些文人心理上的阴暗。

即便是古时的很多酸腐文人也不屑如此,毕竟人家还是要脸的,不会把基督和大诗人强行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把同乡们的苦难拿出来给外人肆意展示。

最起码人家还讲究一个家丑不得外扬呢。

…………

长安太极殿中,君臣两个还在逗闷子。

虽说朝中有许多大事待办,可入冬之后,朝堂确实比之前轻松了不少。

除了辽东大捷之外,今年各地的田税也统计了出来,一如既往的喜人,河南,山东这些地方的田税收入都在急剧增长。

江南的稻米在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推广之后,正在成规模的种植,估计很快就不会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属了。

替代粟米成为南人餐桌上的主食应该是预期中的事情,农业帝国在选育良种上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早就积累出了无数的经验教训可供参考。

更何况还有朝廷大力鼓励支持,司农寺和工部一直在通力合作,在粮种和农具上都在持续的做出改良。

想要国家繁荣,农业是根本,之后才是文教和商业,大唐的国策近些年已经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