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贞苦笑道:“我也知道挖,可是没人啊,总共只有不到四千名战俘,如今他们每人每天要挖六七千斤石炭,已经到极限了,再给他们加量,恐怕累死的人会更多,到时候,产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得厉害。”
“没有人,其实也有办法解决”马老六挠挠头道:“陈大将军是抓了很多突厥人战俘,让他们挖石炭,可别说这些突厥战俘长得人高马大,力气又大,挖炭是个顶个的好手。”
“咱们现在连突厥人的影子都看不到,上哪里去抓突厥战俘”李道贞摇摇头道:“还真是难啊。”
宋五嫂突然脑袋中灵光一闪:“县主,您怎么忘记了郁孤尼”
“郁孤尼那个突厥蛮子”李道贞倒不是对郁孤尼没有印象,相而印象特别清晰。因为这个郁孤尼初次看到李道贞的时候,得知李道贞肚子里有陈应的孩子,居然匍匐雪地上,向李道贞执以吻靴礼,还搞得李道贞闹了一个大红脸。
宋五嫂笑道:“如今这郁孤尼可是大财主,他的郁射设部人口快要超过三万了,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壮,精锐骑兵就上万人马。只要县主找他,他一定会给县主带来足够多的战俘”
李道贞几乎没有考虑就道:“如此也好,麻烦五嫂去一趟灵州城,把郁孤尼叫来”
郁孤尼此时身上兼任上大唐灵武将军,不过这个正四品的将军,在灵州城没有人看得上他,不过郁孤尼也不在意,他就将大帐设在灵州城外的野猪岭山谷内,因为野猪岭山谷内背风,而且有一座天然温泉,在这里扎营倒不会感觉寒冷。
得不到大唐官员和士人的认可,郁孤尼也非常失落。他也绝了在灵州钻营的心思,不过陈应对他的赏赐不低,如今郁射设部不愁吃穿,特别是今年的冬天,仅仅位于野猪岭的驻地,就有三四千名妇人怀孕了,只要开春,这三四千名妇人生下三四千名孩子,郁射设部的人口就会突破三万五千人,大不了再过几年就会增加到了五六万人。
郁射设部虽然还是以游牧为生,不过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此时不再像以往一样,用牛粪、马粪烧火取暖,而是使用了灵州出产的炭饼,这种炭饼每一个重一斤半,放在铁皮炭炉里,三块就可以烧一天一夜,五口之家烧水做饭,非常方便,既不用闻得刺鼻的臭味,也不用整日看着恶心透顶的马粪下饭。
郁射设人都非常喜欢这种炭饼,非常耐火,也非常干净,最关键的是非常便宜,一只羊可以换一百块炭饼,足足可以烧一个月。特别是在冰雪覆盖的寒冬,牧民根本找不到柴火,用羊粪、牛粪、或马粪虽然可以烧火,然而不仅热量小,而且需要消耗非常多的粪。最为关键的是,马口铁皮炭炉,转移也非常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喜欢上这种煤球炉。
帐篷里放进一个煤球炉,帐篷里整日整夜都暖洋洋的。不像原本寒冷刺骨,对于突厥人来说,煤饼不贵,一个冬天下来,也仅仅相当于消耗掉五六只羊的费用。五六只羊过一个暖洋洋的冬天,对于郁射设部的人来说,这简直和白送没什么两样。
这天郁孤尼刚刚在新纳的栗特波斯小妾身上发泄一翻,榨干了自己多余的力气。
郁孤尼虽然没有了力气,大脑却非常活跃。差不多半年没有见过陈应了,他心中甚是怀念当初跟着陈应叱诧疆场的情景,就在这时,面前的奶茶碗里,出现轻轻的微波。
郁孤尼一看这个情景,就知道是有骑兵快速靠近。
郁孤尼微微一笑,一拍掌拍在栗特小妾丰润的臀部:“快为耶耶披甲”
这一巴掌很重,栗特女人臀部瞬间出现一个红紫的大手印,不过她却不敢怠慢,赶紧为郁孤尼披上了铠甲。
当郁孤尼披上铠甲走出大帐之外,就看到雪地尽头出现一队骑兵。
郁孤尼抬着望着瞭望塔的哨兵:“是什么人”
“黑旗军”
郁孤尼松了口气,同时又感觉一阵失落。
好一会儿,一队战马喘着粗气来到郁孤尼面前,郁孤尼看到了宋五妇那张大饼脸。
宋五嫂道:“白城县主有请”
说完,宋五嫂打马就朝着原路返回。
郁孤尼冲左右一挥手:“跟耶耶出去转转”
众亲卫骑兵一阵鬼哭狼嚎着,跟着郁孤尼朝着薄骨律城第一镇堡奔驰而去。
马蹄踩在雪地上,浅起一阵阵积雪。
一百余名骑兵慢慢的消失在地平线上。
第八十九章罪恶的奴隶贸易下
第八十九章罪恶的奴隶贸易下
灵州并不是一座人口大州,拥有六个县和十八个镇的灵州,人口超过十五万人,可是灵州百姓大都有自己的田地,而且其中老弱妇孺居多,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个又脏又累的工作。
李道贞拿着陈应的佩刀,假借陈应之名,顺利接收这些产业,盐场好说,毕竟有两千余名奴隶加上一千余名工匠,可以保证日产盐千石之多。
事实上,这远非灵州四座盐矿的极限,如果人力足够,灵州盐矿采取石炭煮盐的方式,再扩大三五倍的产能也没有任何问题。
关键是李道贞人底下没有,当然这个人,并非人才,李道贞拥有白城县主,陇右李氏出身的身份,她手底下从李氏要来上百名精打细算的好手,顺利让十四座大小煤矿和四座盐场恢复了生产。
如今煤炭也好,盐也罢,只要生产出来,都是钱。看着因为人力短缺问题,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李道贞甭提有多急了。如今她已经大腹便便,有些显怀,而且精力更是大不如从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来会更加麻烦。
李道贞此时的心劲很大,她不打算问陈应要什么名份,只想着平平安安的将孩子生下来,抚养成人。无论煤矿,还是盐场,这些都是陈应打好的基础,被李道宗临时中断了而已,只要有足够的人手,恢复生产不是太难。
李道贞还想着,利用陈应在灵州留下的资源,为自己将来出生的孩子置办下来一份可喜的基业。
李道贞其实瞄上了陈应建造的三座高炉,据说这些高炉在使用焦炭炼钢的情况下,就可以日产精钢万斤,三座高炉,每年可以产出精钢不下一千万斤。
事实上这种小钢厂的产能非常有限,年产量五千吨出头。仅此而已,在后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