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1(2 / 2)

有人或许会奇怪,陈应明明建筑一座坞堡,到了李渊那么里消息却成了“陈应组织上千青壮,在灞河以东,界裕河以西的清林里,修建一条沟渠。预计这条沟渠将长达三十余里,灌溉陈应在清林里的三百倾良田。”

事实上,这也不能怪左监门卫的暗桩失职。此时,陈应在清林里修建陈氏坞堡的消息,仅限于陈应、葛通以及许敬宗渺渺几人知道。

将三分之二的人力和几乎全部家底去挖沟运泥,在左监门卫的暗桩看来,就是陈应倾起家资准备修建一条沟渠。

得知这个消息,李渊原本对陈应的担忧和猜忌,一下子消除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年秦国修建一条长达三百里的郑国渠,利用十年时间方才完工,这条郑国渠几乎耗尽了秦国当时的国力,虽然投入巨大,可是同样带来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由于郑国渠的完成,关中多了四万余倾四百万亩良田,仅每年的粮食增产,就多达二三百万石。

陈应此时修建的沟渠虽然长度仅相当于郑国渠的十分之一,可是前期投入的钱粮,绝对不会是陈应一家可以承担的,就算侯莫陈氏倾家之力可以办到,但是这条沟渠要想从中获利,至少需要三五年,等到三五年之后,大唐在关中的地位,将无可替代。

在李渊看来,陈应就是用这种方式在向李渊表达他的无私和忠诚,如果一个心有意的将领或门阀,绝对不会在这种环境下,将宝贵的资源浪费在修建一座沟渠上。

如果陈应有反心,在这个时候应该打着兴建田庄的名号,在清林里修建一座秘密军营,以待时机。

帝王看待事情,有的时候会简单的发指。比如说像陈应,当有钱有粮有兵的陈应是一个威胁,可是一旦陈应没钱没粮,就算想造反,也没有人会跟他从贼。

正巧来到长安后的凌敬,通过裴寂的门路,向李渊表达了窦建德要与李唐联手,准备东西对进,平分中原。

正是凌敬的这个提意,把李渊的主要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李渊本意就想趁着河东大胜的威势,去找王世充的晦气,正在瞌睡有人送枕头,李渊几乎笑出声来。

在这个情况下,秦王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也展开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尽管李渊为李世民任命了司马,录事参军的佐官,可是李世民依旧喜欢与秦王府的属官一道商议对策。

李世民直接绕开李渊,任命房玄龄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长史。

任命长孙无忌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参军。

任命杜如晦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兵曹参军事。

任命侯君集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左路统军。

任命段志玄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右路统军。

任命李靖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中路统军。

任命雷永吉为山东道行军元帅府亲卫军副总管。

李世民任命的佐官立即就位,在秦王府承乾殿内商议军情,众人商议一番如何出兵,如何筹措粮食,走哪种路线,以什么方式渡河等等。

突然,李世民问道:“陈应的伤好了吗”

长孙无忌听到这话脸色微微一变,长孙无忌虽然拿不出直接证据,可是他的直觉告诉他,柴绍的死跟陈应绝对有绕不开的关系。

事实上,长孙无忌的直觉非常准,如果不是陈应,柴绍绝对会活得好好的,最后成为二十四凌烟阁功臣之一。

长孙无忌担心的道:“恐怕应该还没有好吧,他连秘书监的官职都辞了,听说如今在灞河以东清林里建他的庄园。”

长史房玄龄疑惑的道:“大王的意思是”

李世民道:“我想这次山东道行军,带着他”

不等李世民说话,长孙无忌起身道:“殿下,他可是太子的人,东宫头号悍将,这样的人,我们拉拢不过来。”

李世民却摇摇头,淡淡的道:“孤,其实要做的就是一个姿态成不成不重要,重要的是,孤要看看太子兄长,有没有这个肚量”

房玄龄一听这话,抚须而笑道:“殿下英明”

杜如晦皱起眉头道:“会不会弄巧成拙陈应此时已经是从三品骠骑大将军了,再往上升就是柱国了。”

李世民笑嘻嘻的道:“克明,等到他陈应升无可升的时候,你说,不是更好吗”

有了李道贞送来的五千余贯钱,陈应的钱粮压力减轻了不少。尽管还有很大的缺口,不过却有了腾挪的余地。

对于陈应比较有利的是,他是一个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以陈应的见识,他要是想弄钱,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

比如现在,三千多亩地的荒草,其实只烧掉一小部分,剩下的被割下成制作成窝棚的屋顶和四面的泥墙,偶然的机会,陈应随手拿起一根杂草,放在手中把玩着,突然,陈应看到宣纸的采购价格居然一刀宣纸高达一千五百钱。

这个时候的宣纸一刀可不是一百张,而是七十张,也就说每一张宣纸高达二十多钱,一张一尺六寸宽,三尺长的宣纸,居然高达二十钱,如果折合成后世的价格,差不多是五十块人民币一张的样子。

这个价格让陈应吓了一大跳,陈应在后世请客送礼,向书法协会买书法作品,曾趁机了解到宣纸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

看上去非常复杂,事实上制造也并不困难。

至少这剩下的杂草都可以用来造纸。

在现在这个时代,即使是正宗的宣纸,生产工艺也没有完全成熟,尚且处于边生产,边研究阶段,如果陈应把宣纸的工艺弄出来,开上一个小造纸作坊,无论如何,都可以尝试一下

为此陈应专门挑成立造纸作坊,利用造纸技术把这眼前的财政危机给熬过去。

第二十二章火车带来的灵感

造纸,注定只是陈应一厢情愿的想法。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陈应连续问了上百工匠,他们别说造纸,就连听都没有听过。以陈应道听途说得到的一点制造流程,天知道猴年马月才能造出纸来

除非陈应可以从宣纸的工坊里挖来大量的熟手工匠,不过这个想法只是想想而已。在这个时代不比后世,因为现在可以买买人口,像荫户和佃户都是世代相承,这些核心人员,根本挖不动,就算撬墙角,代价也不会小。

更何况,陈应也没有这个时间。、

将自己异想天开的念头抛出脑外,陈应就到工地上巡视一翻。

陈应原本以为,挖一条长度近七十里的沟渠非常容易,可是五百余人上下齐动,大家伙干得也对得起他给的钱粮,可是进度嘛,除了刚刚开始几天,挖出了五百余步长的一道壕沟,可是最近几天,进度越来越慢。

让陈应有所不喜,他还以为这旭夫消极怠工,可是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