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颜点点头。
“那当然,要拜王掌院为师,自然要得到王掌院的认可才是,你堂哥可不会领你走歪路子。”
“做人呢,踏踏实实最重要,不劳而获,心里不也忐忑嘛。”
黎青颜最后一句正中黎青堂的心窝,他先前摇摆时,确实还有一层担心,就怕王掌院不是看好他,他根本坐不稳王掌院入室弟子的位置,还要受外界的嘲笑。
“那为何王掌院是直接收了我呢”
黎青堂越听越迷糊,问道。
“这就是我真正要跟你说的,我同王掌院的交换,并没有成功,因为,王掌院啊”
说到这的时候,黎青颜尾音故意转了好几个圈,想吊吊黎青堂的胃口。
果然,黎青堂的小胖脸着急地都皱巴在一起道。
“世子堂哥,究竟是怎么回事”
黎青颜这才继续道。
“因为啊,王掌院他早就看上你了。”
这话,要搁在一男一女上,便是绵绵情意。
但对象是王掌院,黎青堂当然不会往情意上想,恍惚间好似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黎青堂脸上的小胖肉颤了一下,讶异欣喜一下子涌入眉宇间,但没过多久,又是意外十足,不敢相信,拢了下眉头。
“可王掌院如何能看上我不说世子堂哥,就是三堂弟,四堂弟和五堂弟都比我优秀太多。”
“即使他们过了朝考,也同样可以成为王掌院的入室弟子,两者并不影响。”
“怎么会是我”
黎青堂还在兀自碎碎念,黎青颜已然打断了他。
似是玩笑,又似正经道。
“可他们都背不下来水经注呀,更别说倒背了。”
黎青堂显然不信。
“世子堂哥莫要玩笑,不过一篇水经注,便是死记硬背一段时间,任谁都可以的,此等微末伎俩,如何能入王掌院的眼。”
“微末伎俩未必吧,二堂弟别总是否定自己。”
黎青颜神秘地笑笑。
其实王掌院会收黎青堂的关键一点,还是王掌院告诉黎青颜的。
黎青颜想了想道。
“二堂弟,为何选择背诵水经注又有没有想过为何王掌院会教习我们水经注”
“我不知王掌院意思”
“王掌院可先放一边,且先说说你的。”
“为何选择背诵水经注”
黎青颜又郑重其事地重复了一遍。
黎青堂这才抬了抬眼皮,眼底划过些微不好意思,有些害羞拽了拽衣角道。
“说出来,不怕世子堂哥笑话。”
“我以前偶尔总会茶馆,听那说书先生讲那大江南北发生的大小事,前几个月,便总听说书先生讲起,黄河一带水域泛滥,好些灾民迁移到附近城镇,可有那么一部分灾民,却落草为寇,堵截起沿路的商旅。”
“后来,我查阅了些史书资料,从古至今,黄河那一带的贼寇,大多均是因为这个理由,才被逼无奈,沦为贼寇。”
“于是,我便是在想,如若黄河泛滥得到控制,会否便会大大减少贼寇,黄河一带的治安也会好上不少,百姓定然比之先前富足安康些。”
“所以,我才开始学习关于水利河流相关的书籍,水经注只是其中一本。”
黎青颜听完,心下了然,果然同王掌院所想差不多。
因为,王掌院曾言,除非真是兴趣使然,平白无故,不会有人会对水经注此书钻研如此之深。
王掌院觉得,黎青堂定然有其理由,之后,王掌院又考量了黎青堂好些关于治理河流相关的问题,他虽不能答得全乎,也能答上一二,看得出是费心研究过的。
这才让王掌院确认,黎青堂是出自治理河流的心思,才开始研究水经注的。
而他为何有这个心思
黎青堂从说书先生嘴里了解的事,在王掌院这个位置,更是要了解,只是王掌院不是抱着听书的心情,而是要研究朝廷时局动向,也就是所谓的时政热点,以此押题,押“科举”的题目。
王掌院阅人无数,自然知道黎青堂本性纯善,并不是为了讨好他,或是猜题所为。
而黎青堂虽不是这个心思,却也是真正打动王掌院的一点。
人若不是为己,便是为旁人。
显然,黎青堂是设身处地为黄河一带百姓考虑,才会有此觉悟和想法。
虽身无功名,却有一颗记挂天下黎民百姓之心,这才是王掌院真正看中黎青堂的一点。
为官者,能以百姓之心为心,定然是一方好官。
王掌院虽不入仕,可却愿意培养这样的好官苗子。
他对黎青堂确实是发自肺腑的欣赏以及寄予厚望。
而因为王掌院已然要收黎青堂为入室弟子,他同黎青颜的交换自是没有达成,但为了履行承诺,王掌院好似还准备了另一份交换物件。
不过,当时的他神神秘秘的,只道黎青颜届时便知。
第53章
之后, 黎青颜将王掌院择选黎青堂的想法一一告知黎青堂, 黎青堂内心诧异的同时, 整个人面容却似乎焕发了不一样的光彩。
那是被人认可以及肯定的光彩。
黎青颜看到这样的黎青堂, 忽然想到自己当年为何选择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因为,帮助迷途的少年少女们找到并引导踏上属于他们的康庄大道。
是一件永远都会令她热泪盈眶的事。
而黎青颜身上发生的一切,也一点点悉数落入夏谦耳中。
归于软塌之上的夏谦, 有些喃喃自语道。
“倒是同那位有些相似。”
底下的乌木没明白意思, 又忽然听到夏谦说道。
“黎青堂可当真是黎青言的堂弟”
“是。”
乌木不明白夏谦怎么忽然问起黎青堂,但还是乖乖回答。
却不知顶上的夏谦,嘴角由下垂勾起到上扬。
如此,甚好。
省的找人划花小白胖子的脸。
转眼便到了国子监开学的日子。
国子监总共有六堂,分别是崇志堂、正义堂、广业堂、修道堂、诚心堂、率性堂。
其中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 相当于现代的大学一年级,也就是黎青颜这一批新入国子监的监生学习的地方。
而且,国子监还分内外班,像黎青颜这般经历过朝考的人倒是无需考试, 只等分配就好。
但像走官生或是纳贡、例监得以入国子监的学子,便要再考一次分班考试。
内外班的学子除却学识有所差距外, 更多体现在资源分配上, 像是内班学子, 必须住在国子监,每月还有膏火银可以领, 外班学子则不能住在国子监, 但可以在国子监内听课, 每月也没有膏火银可以领。
有点类似于现代的住校生和走读生,只不过国子监内班这群住校生,资质堪比清华北大直通班而已。
黎青颜去报道这天,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