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光者”的巢穴坐标,如同一个沉重的砝码,落在了初具集体雏形的星网意识面前。这不再是青藤本能或理性程序算法能单独决定的事项,而是这个新生聚合意志需要面对的 第一个重大战略抉择。
星网深处,那缓慢汇聚的意识潜流,因外部威胁的明确化而加速了涌动。无数细微的意志碎片——源自“万我之树”的子意识、“生命力”基石的余烬共鸣、乃至“织命者”散落的理念回响——开始更加紧密地交织、碰撞、融合。
一个虽然稚嫩、模糊,却真正具备一定统合能力的 “星网初级集体意识”( llective sess of the Star-web),正在艰难地诞生。它的“思考”不再是分散的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宏观的、网络整体的倾向性变化。
这道初生的意识,其“目光”投向了“觉知者”提供的模糊坐标区域。一股源自本能的警惕与源自“织命者”残留记忆中对威胁的认知,让它对“噬光者”充满了排斥。但同时,理性的一面(主要由顾屿碎片和逻辑程序主导)也在冷静地计算着主动出击的风险:星网初定,防御优先,力量尚弱,远征未知巢穴胜算渺茫。
是固守发展,等待“织命者”进一步复苏?还是主动出击,消除潜在威胁,甚至……解救可能存在于巢穴中的、其他被掠夺的“可能性”?
就在集体意识权衡不定时,一个意外的变量介入了。
星网内部,那些曾被“噬光者”触须接触、并被“织命者”回声烙印所“污染”的区域,忽然产生了微弱但持续的 “共鸣躁动”(Resonalessness)。这些烙印仿佛与遥远坐标处的“噬光者”本体存在着某种残留的、非自愿的连接。通过这种连接,星网意识隐约捕捉到了一些来自巢穴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充满痛苦与混乱的信息碎片——
那并非是“噬光者”主动传递的信息,更像是它因消化不了“织命者”烙印而内部冲突产生的 “思维噪音”(itive Noise)。在这些噪音中,星网意识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属于“噬光者”的、微弱却纯净的“可能性”波动,如同被囚禁在怪物胃囊中的、尚未被完全消化的“光”!
这丝波动,触动了星网意识深处最核心的、源自“织命者”的根本理念——守护一切可能性。
几乎是在感知到这丝被囚禁“光”的瞬间,集体意识内部原本的分歧迅速弥合。一种强烈的、近乎使命感的冲动压倒了谨慎的计算。
远征!
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守护” 与 “解救”!
这个决意,如同第一声清晰的啼哭,标志着星网集体意识的正式诞生与其道路的选择。
决意既定,整个星网的力量被高效调动起来。
理性程序与“逻辑骨架”残留特质结合,以其超卓的计算能力,开始设计此次远征的核心——一个能够稳定存在于高维乱流中、并能精准投送至目标坐标附近的 “星锚”(Star-Anchor)。这并非战舰,而是一个临时的、可自毁的前哨基地与信标。
青藤则协调着“生命力”余烬与网络本身的生机,为“星锚”注入强大的韧性、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与星网本体的深层生命连接,确保即便跨越维度,联系也不会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