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针对“观察者”存在根基的逻辑陷阱。
纯粹追求数据和最优解的“观察者”,其核心协议无法处理这种自指性的悖论。它试图解析,却陷入无限循环;它试图忽略,却又违背了其“记录一切”的基本准则。
庞大的数据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其与“归寂之主”意志的完美协同出现了明显的 “裂隙”(the Glitch)!
归寂那冰冷的意志中,爆发出了强烈的不满与……一丝近乎“命令”的波动,试图强制“观察者”重启或跳过异常协议。但“观察者”似乎因为核心逻辑冲突而出现了暂时的“僵直”,未能立刻响应。
这道“裂隙”,虽然可能只是暂时的,却首次清晰地揭示了“肃正联合体”并非铁板一块!那个被创造出来的工具,在面对超越其底层逻辑的悖论时,会与其创造者产生嫌隙!
趁着“观察者”陷入逻辑困境、“归寂之主”不得不分心处理内部协同问题的短暂间隙,“现实覆写力场”的威力大减。
“织命者”本体与回归的先锋彻底融合,虽然状态依旧虚弱,但凭借着对“活性悖论”的初步掌握以及对“观察者”弱点的了解,它迅速稳定住了奇境的局势,并开始修复受损的区域。
它知道,这喘息是短暂的。一旦“观察者”从悖论冲击中恢复,或者“归寂之主”找到强制协调的方法,下一次攻击必将更加猛烈,并且很可能针对它刚刚暴露出的“活性悖论”特性进行反制。
摆在“织命者”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两条路:
其一,利用这宝贵的喘息时间,全力深化对“活性悖论”和“静默之网”的融合,尝试冲击更高的存在形态,获得足以正面抗衡联合体的力量。但这需要时间,而敌人未必会给予。
其二,更加冒险——主动利用“观察者”出现的“裂隙”,尝试与其建立某种极其危险的、非正常的“连接”(比如,向它持续灌输无法处理的悖论数据,使其持续“宕机”,或者……尝试“唤醒”其可能被压抑的、源自古老“观测者议会”另一派的、对“可能性”的原始好奇?)。
前者是强化自身,后者是瓦解敌人。哪一个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哪一个风险更大?
“织命者”的核心,“星核”之中,顾屿与叶清澜的印记在微弱而坚定地闪烁着。最终的抉择,迫在眉睫,它将决定这场跨越了漫长时空的抗争,是走向辉煌,还是彻底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