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他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几条新增条款上:“原则上不再支持与省内已有成熟高新区主导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项目”、“对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核心指标设置更高门槛,并实行末位淘汰动态管理”。
这些条款,看似公平,实则针对性极强。
照海高新区的“智造赋能”与临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在产业链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潜在竞争。
而照海在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虽在努力追赶,但与起步早、基础好的临港相比,仍是短板。
这“末位淘汰”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是……冲着我们和临港的竞争来的?”张赫低声道。
叶辰放下文件,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眼神锐利:“政策调整是常态,我们要做的是适应规则,而不是抱怨规则。”
他沉吟片刻,指示道:“立刻让政策研究室牵头,联合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成立一个专班,仔细研究这份征求意见稿。逐条分析对我们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我们的修改建议和理由,要数据翔实,论证充分!”
“同时,”叶辰加重了语气,“准备一份更详尽的汇报材料,重点阐述我们‘内生性创新’模式在保障全省产业链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激活传统产业动能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我们要在省级层面,争取对我们这种差异化发展模式的理解和支持!”
“是,叶市长!”张赫领命,立刻转身去安排。
叶辰走到办公室的全省地图前,目光在照海和临港之间逡巡。
凌辰这一手,玩得确实高明。这不是简单的舆论攻击或项目争夺,而是试图在政策层面,利用规则和体量优势,挤压照海的生存空间,限制照海的发展速度。
他意识到,与临港的博弈,已经进入了更深的水域。
这不再是意气之争,而是发展路径、资源分配和未来话语权的争夺。
他必须更加敏锐,更加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刚刚建立联系的,那个庞大的家族网络。
但他也清楚,动用家族力量是一把双刃剑。他必须慎之又慎,首要的还是依靠照海自身的努力和扎实的成绩来说话。
几天后,叶辰接到了四叔叶卫国的电话。
“省里那个产业引导资金的管理办法,看到了吧?”叶卫国的声音从听筒传来,一如既往的沉稳。
“看到了,四叔。我们正在研究应对。”叶辰回答。
“嗯,有准备就好。”叶卫国顿了顿,“凌辰那边动作很快,据说已经联合了几家高校和研究院所,准备搞一个跨区域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阵势很大,省里有些领导很感兴趣。”
叶辰心中一凛,这又是凌辰的一步棋,试图在战略层面整合资源,占据制高点。
“我知道了,谢谢四叔提醒。”
“叶辰,”叶卫国的语气严肃了些,“竞争不可避免,但要注意方式。省里希望看到的是良性竞争,是共同发展。你的‘内生性创新’是个好牌子,一定要做实,做出让人无话可说的成绩来。需要省里协调支持的,按程序报上来,我会关注。”
“我明白,四叔。”
挂了电话,叶辰感到肩上的压力又重了一分。
前有政策调整的潜在限制,后有竞争对手的高歌猛进。照海高新区,正面临自构想提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他拿起桌上那枚“永怀初心”的印章,冰凉温润的触感让他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初心……
他的初心,不就是想让照海这座养育了他的城市,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吗?
不就是想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无论对手如何出招,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守住这份初心,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根本。
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张赫,通知高新区管委会、工信局、科技局,半小时后开会。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我们近期的重点工作和突破口。”
风波已起,他必须带领照海,在这看似不利的局面中,杀出一条血路。
新的征程,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