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的轮廓在迷雾中渐渐清晰,来自临港市的竞争压力如同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在叶辰的心头,也压在照海市高新区筹备组的每一个成员心上。
单纯的防御和内部夯实基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已显得有些被动。
叶辰知道,他必须找到破局的关键,为照海的高新区构想,注入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竞争力。
连续的几个夜晚,他办公室的灯光都亮至深夜。
案头堆满了各类资料:临港市的产业规划公开文件、其高新区(省级)的发展报告、国内外成功高新区的案例分析,以及政策研究室整理的关于省里最新政策导向和领导讲话精神的汇编。
他像一个沉入深海的潜水员,在这些信息的海洋中,努力寻找着那一线灵光。
与临港市相比,照海的劣势是明显的。临港靠海,拥有天然深水港,外贸和临港工业基础雄厚,物流优势突出。
其现有的省级高新区发展已趋成熟,集聚了一批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
而照海,深处内陆,传统工业底色浓重,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大。
硬碰硬地比拼区位、比拼现有产业基础,照海胜算不大。必须另辟蹊径。
叶辰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那份揭示照海短板的初步分析报告上。
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这些是短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
临港的优势在于“现在”,而照海的机遇,或许在于“未来”。
他反复咀嚼着杨东部长的话,回味着常委会上顾同书记强调的“稳健”,以及成汉雯市长支持的“分步走”。
一个思路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
临港依托港口,重点发展外向型、出口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精密仪器、高端电子元器件等。
那么照海,是否可以依托自身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底蕴,以及近期在国企改革中焕发出的内生动力,将重点放在 “内生性创新” 和 “传统产业高新化” 上?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照海的位置轻轻划过,思路愈发顺畅。
照海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有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有在改革中寻求突围的国有企业。
这些,是临港不具备的独特土壤。高新区是否可以定位为 “传统产业升级赋能区” 和 “内部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
比如,可以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为照海乃至周边地区的传统制造业赋能;
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在材料、机械方面的科研优势,发展新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等“硬科技”产业;
可以利用国企改革释放出的空间和资源,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具有“专精特新”特质的中小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