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而是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领导批示件、重点项目进度进行常态化、随机性暗访督查。
督查结果每月通报,点名道姓,并直接与相关责任部门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使用挂钩。
对落实不力、推诿扯皮、弄虚作假的,严肃追责问责。
文件一经下发,整个政府系统一片哗然。
尤其是“市长直通车”和“窗口无否决权”,让许多习惯了按部就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干部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和压力。
效果立竿见影,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
叶辰办公室门口,开始有区县领导或企业负责人带着“直通车”专报等候;他的办公桌上,来自“白名单”企业的报告明显增多;他的手机里,也多了好几个企业家的直接联系方式。
他每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直接涌上来的问题,协调会一个接一个,常常忙到深夜。
秘书张赫看着叶辰眼里的血丝,忍不住劝道:“市长,有些事是不是可以分流一下,您这样太辛苦了。”
叶辰摇摇头,一边翻阅着一份反映园区配套道路建设滞后影响产品运输的报告,一边说:“赫啊,现在辛苦一点,是为了把规矩立起来,把风气扭过来。等大家都习惯了高效办事,形成了自觉,我们就能轻松了。这叫‘先苦后甜’。”
他亲自协调了那个园区道路问题,召集交通、城建、园区管委会和所在区政府,现场办公,厘清责任,限定工期,三天内施工机械就开了进去。
那家企业的老总激动地打来电话,声音都有些哽咽:“叶市长,太感谢了!这条路卡了我们半年,找了多少部门都没用,您一个‘直通车’,三天就解决了!我们一定好好干,为照海发展做贡献!”
这样的例子开始逐渐增多。“市长直通车”和效能革命的口碑,开始在企业和基层中悄悄流传。
人们发现,这位叶市长,是动真格的,是真想干事,也是真能解决问题的。
然而,叶辰也清楚,触动利益必然引来反弹。一些部门表面执行,背后却抱怨叶辰“揽权”、“不信任下级”、“搞得大家疲于奔命”。
一些习惯了“灰色地带”和“弹性空间”的干部,感到手脚被束缚,私下里颇有微词。改革的阻力,如同水下的暗流,在看似顺利推进的表象下,悄然涌动着。
叶辰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夷然不惧,他知道,这场刀刃向内的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