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你刚才说的那个建材供应问题,价格波动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做过市场比对和风险预案?”陆亦可看向一个项目公司的老总,目光平静却极具压迫感。
那位老总额头微微见汗,连忙解释:“陆县长,我们正在做……”
“我要的不是‘正在’,是确切的数据和成熟的方案。明天上班前,把详细的比对报告和预案送到我办公室。”陆亦可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
“是,是,一定送到!”
叶辰在一旁听着,心中暗许。陆亦可的加入,就像给项目装上了一个高精度的“质量扫描仪”和“风险雷达”,许多过去可能被含糊过去的细节,如今都被清晰地摆在台面上,必须得到解决。这种压力,正是项目所需要的。
会议结束后,叶辰和陆亦可在办公室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工作会谈。
“陆县长,项目上的具体事务,你多费心。尤其是资金监管、工程质量和招标采购这些环节,必须盯死看牢。”叶辰说道。
“书记放心,这是我的职责。”陆亦可点头,“我准备尽快梳理一下政府这边的财政家底和各项制度流程,有些东西,可能需要动一动。”
叶辰明白她指的是什么,赵立春长期把持县委办,其触角也延伸到了政府一些关键部门,尤其是在资金拨付、项目审批等方面,存在不少模糊地带和潜在风险。
“嗯,你放手去干。县委支持你。需要协调的,随时找我。”
陆亦可的雷厉风行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上任不到一周,她就要求财政局、审计局、发改局等部门,对全县所有在建政府投资项目、专项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和审计自查。
同时,她亲自修改了政府工作规则,明确了县长办公会、专题会议的议事决策流程,大幅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强调所有重大支出和合同签订,必须集体研究、全程留痕。
这几板斧砍下去,县政府大楼里的风气为之一变。
过去那种托关系、打招呼、绕着程序走的现象明显减少,各部门办事效率似乎因为程序的严格而“变慢”了,但那种无序和潜在的混乱却被有效遏制。
赵立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几次试图以“服务县委、协调各方”的名义,介入政府一些事务,都被陆亦可以“政府内部事务,按程序办理即可”为由,不软不硬地顶了回来。他意识到,这个新的“一把手+二把手”组合,远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叶辰掌控大局,沉稳如山;陆亦可执掌政府,锋利如刀。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几乎无缝衔接。
深夜,叶辰独自在办公室,审阅着陆亦可送来的政府工作规则修订稿和项目审计初步安排。电话响起,是林筱筱。
“叶大书记,新官上任,感觉如何?”电话那头,林筱筱的声音带着笑意。
叶辰揉了揉眉心,笑了笑:“感觉就是,担子更重,睡觉时间更少。”
“陆县长怎么样?听说她一上去就烧了几把火?”
“嗯,烧得好。连坞就需要这样一把火,烧掉些暮气,烧掉些歪风。”叶辰语气中带着肯定,“她现在是我的最佳搭档。”
林筱筱沉默片刻,轻声道:“那就好。看到你们能这样同心协力,我真的为连坞高兴。不过,你也注意身体,别太拼了。”
“知道,谢谢。”叶辰心中微暖。
挂了电话,他再次走到窗前。连坞的夜景,似乎比以往更加璀璨,也更加沉静。他知道,新的航程已经开启。
前路注定不会平坦,旧有势力的反弹、项目推进中难以预料的技术难题、更上层面的期望与压力……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但此刻,他内心充满了力量。因为他不再是孤军奋战,他的身边,多了一位可以托付后背的战友。
连坞的这艘航船,已经配备了最可靠的舵手和最严谨的大副,正鼓足风帆,驶向更深更广的改革与发展深水区。
属于叶辰和陆亦可的时代,正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