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里的绿灯只是意味着获得了参赛资格,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跑完全程并率先撞线。
“绿色发展专项债”的申请和发行,是一套极其复杂、专业且严格的流程,涉及项目收益的精确认证、风险评估、信用评级、发行方案设计乃至后续的资金监管和偿还安排。
这对于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人才的连坞县来说,无疑是一次高难度的“大考”。
叶辰没有丝毫懈怠,他知道这是破解资金困局最具现实可能性的一条路,必须全力以赴。
回到连坞,他立刻成立了由他亲任组长,刘国栋、财政局局长、发改局局长以及从县里金融机构临时借调的两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债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封闭攻坚。
工作甫一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省财政厅下发的专项债申报指引文件,厚厚一叠,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公式。
如何准确测算项目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如何设计合理的还款保障机制?如何界定项目本身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平衡点?
这些问题让专班成员,包括几位局长,都感到头皮发麻,进展缓慢。
“县长,这比我们写政府报告难多了,”财政局局长苦着脸,“光是这个项目收益法测算模型,我们就看得云里雾里,涉及门票收入、停车费、特许经营权转让、周边土地溢价返还……变量太多,预测太难了。”
刘国栋也挠头:“还有这个‘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方案,要求项目自身收益必须覆盖债券本息,我们对旅游市场的预测心里没底啊,万一达不到预期,还不上钱,责任可就大了。”
面对畏难情绪和专业壁垒,叶辰没有责备,而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决断力。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硬是啃完了那本厚厚的指引文件和几十个相关案例,初步摸清了门道。
“同志们,困难我知道,但我们没有退路。”在专班的第三次会议上,叶辰目光炯炯,“专业的事,可以请专业的人来做。我建议,立即聘请省里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作为我们的第三方顾问,协助我们进行财务测算、方案设计和材料编制。费用县财政想办法解决!”
这是一个关键决策。借助外脑,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专业性和成功率。
在第三方机构的帮助下,工作迅速步入正轨。枯燥的数据、复杂的模型、反复的论证……专班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
叶辰不仅是指挥官,更是深度参与者,他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经常与顾问团队就某个数据的合理性、某个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进行激烈讨论,其专注和较真程度,让聘请来的专业人士都暗自佩服。
与此同时,叶辰并没有忘记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他让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一系列面向全县干部群众的“清江项目”宣讲会,通过电视台、报纸、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详细解读项目的意义、规划以及专项债这种“借钱发展、未来收益还款”的新模式,坦诚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县里采取的防控措施。
起初,也有一些质疑和担忧的声音。“借那么多钱,要是项目失败了,岂不是要我们子孙后代来还债?”“搞旅游?我们这穷乡僻壤,真有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