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深化改革(2 / 2)

赵立春等人虽未公开表态,但眼神中难掩一丝幸灾乐祸。

这是叶辰面临的最大公关危机,也是对他政治定力的严峻考验。

刘国栋等人气得拍桌子,主张立即组织反击,起诉媒体不实报道。

叶辰在最初的愤怒和委屈之后,迅速冷静下来。

他召开紧急常委会,在会上,他面色沉静:“这个时候,辩解和对抗只会越描越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事实说话,用更大的开放应对质疑。”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邀请省内多家主流媒体,包括那家刊发负面报道的媒体,组成“媒体观察团”,到连坞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度采访,不设限制,可以接触任何想接触的人,包括所谓的“受害者”。

同时,他让城西小区改造项目指挥部,将完整的规划、拆迁补偿协议、法律法规依据等全部公开,随时备查。

“观察团”到来的那天,叶辰亲自接待,没有回避任何尖锐问题。

他带着记者们走访拆迁现场,随机访问安置过渡的居民,参观新建的安置房样板间,并组织与人大代表、监督组成员、普通市民的座谈会。

真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群众对改造是支持和期待的,合理的补偿和透明的程序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就连最初发表负面报道的那位记者,在实地查看和多方采访后,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

三天后,一系列客观、甚至带有纠偏性质的报道见诸报端和网络,连坞面临的舆论危机骤然化解。

这场风波,反而意外地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和正面宣传,让全省都看到了连坞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坚持改革的决心。

省委政研室郑明主任特意打来电话,肯定了叶辰的处理方式,称其“展现了试点地区主官应有的担当和智慧”。

风波过后,连坞的试点工作似乎进入了一个更顺畅的时期。

但叶辰心里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罗建明归期渐近,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他去医院探望过一次,罗建明气色好了很多,谈话间除了关心身体,更多的是询问县里的“稳定”情况,对试点工作的具体进展,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要把握好度”。

从医院出来,叶辰独自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晚风拂面,带着初夏的微热。

他想起林筱筱上次来看他时说的话:“有时候,最大的阻力,未必来自对面,而是来自你以为的同路人,甚至来自固有的思维和惯性。”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再是劈波斩浪,而是需要在复杂的暗流中寻找平衡,在坚守改革基石的同时,应对更多微妙而复杂的局面。

他拿出手机,给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发了一条信息:“下周,我们专题研究试点经验如何与现有制度体系更好融合,确保成果可持续、可推广。”

他必须抢在罗建明回来之前,将改革的基石打得更牢,嵌入连坞肌理的更深处处。

夜色中的连坞,灯火点点,每一盏灯下,都是一个家庭,都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许下的承诺。

挑战依旧,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