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会议中心的庄严肃穆,几乎能让空气凝结。
高悬的国徽,深红色的地毯,以及与会者低声交谈时那种特有的、克制而谨慎的语气,无不彰显着此次全省基层治理座谈会的高规格。
叶辰坐在贴有自己名字的座位上,目光扫过会议手册。
他的名字,连同“连坞县”三个字,赫然排在下午发言名单的第一个。
这是一个微妙且重要的位置。
打头炮者,若能一鸣惊人,则能定下基调,抢占先机;倘若失手,则难免沦为后续发言的衬托。
叶辰深吸一口气,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不仅来自场合本身,更来自肩上“临时主持县委工作”的那份责任。
他环顾四周,看到了几张曾在省报或新闻上出现的面孔——几位以改革闻名的县级主官,还有几位头发花白、目光锐利的专家学者。
杨东部长坐在主席台中央,神情平和却不失威严。
茶歇时,果然有几位邻近县市的领导过来打招呼。
“叶县长,久仰连坞大名啊,这次可要好好听听你们的真经。”
一位身材微胖的县长握着叶辰的手,笑容可掬,但眼神里带着探究。
叶辰谦逊回应,言谈间既不过分张扬,也自信地勾勒出连坞实践的轮廓,引得对方频频点头。
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些质疑的目光,似乎在说:一个年轻县长,临时掌舵,能拿出多少干货?
下午的会议准时开始。当主持人念到叶辰的名字时,他整理了一下西装扣子,稳步走向演讲台。
他没有立刻翻开那份精心准备的讲稿,而是将双手轻放在台面上,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连坞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基层治理改革中进行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我想抛开讲稿,和大家分享一些连坞最真实的实践和思考。”
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
他首先讲述了一个具体案例:连坞县政务服务中心从过去群众“跑断腿”到如今“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转变过程。
其中遇到的部门壁垒、数据孤岛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民心导向”,倒逼流程再造。
他的语言朴实,细节生动,没有空泛的口号。
接着,他话锋一转,并不避讳改革中的挫折。
“我们也曾面临群众的不理解,比如在推行环保网格化管理初期,有企业抵触,有村民观望。”
“但我们坚持一条:公开透明,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
“我们把污染数据实时公开,聘请群众担任环保监督员,让治理过程从‘黑箱’变成‘玻璃房’。”
他坦诚的态度,赢得了台下一些会意的点头。
“基于连坞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叶辰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理论升华的力量,“基层治理的核心,或许不是‘管理’而是‘服务’;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简单的‘维稳’,而是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创稳’。我们要做的,是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精准滴灌,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他将连坞的具体做法,提炼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理理念。
发言最后,他回归谦逊:“连坞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还有很多深层次矛盾需要破解。”
“我们真诚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指教,也乐于与各位同仁交流切磋。”
十五分钟的发言,条理清晰,有血有肉,有实践有思考。
当他鞠躬致意时,会场内先是片刻的安静,随即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是认可,更是共鸣。
杨东部长在点评时,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叶辰同志的发言很好!有生动的实践案例,有深刻的问题剖析,还有上升到理念层面的思考。”
“连坞的‘民心导向’经验,特别是其在化解基层矛盾、激发社会活力方面的作用,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部长的定调,瞬间将叶辰和连坞推向了整个会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