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坞县副县长张强带着县农业局局长老周和办公室主任小吴,天还没亮就驱车赶往省城。
一路上,三人都没什么话,心情既期待又忐忑。
张强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厚厚的项目申报材料袋,里面是关于青峰镇茶园低产改造及特色山珍菌菇规模化种植项目的详细规划,这是他们瞄准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培育”和“科技兴农”专项基金精心包装的“敲门砖”。
到了省农业农村厅气派的大楼前,才刚过八点。
门口已经有不少来自各地市县的人等着了,个个脸上都写着“要钱”二字。张强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显陈旧的西装,对老周和小吴说:“一会儿见机行事,重点是特色产业处的王处长和科技教育处的李处长,资料都分好了吧?”
“分好了,张县长。”老周点头,表情严肃。
九点整,办公楼开放。
他们按照事先打听到的办公室位置,首先直奔特色产业处。
王处长的办公室外已经等了两拨人。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他们。
王处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干部,戴着眼镜,表情平淡,透着一股常见的审批官员的审慎和疲惫。
张强满脸堆笑地递上材料,简要介绍连坞县的困境和项目规划,重点强调青峰镇的贫困现状、茶产业的传统优势以及改造后能带来的脱贫效益。
王处长快速翻阅着材料,手指在“资金预算”一栏敲了敲:“张县长,你们这个预算……有点高啊。茶园改造,省里是有专项资金,但每年就那么点盘子,各个地方都盯着,很多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他们的优先级更高。你们连坞……嗯,情况我了解,但竞争很激烈。”
张强心里一沉,赶紧说:“王处长,我们知道困难。但我们这个项目不一样,我们不仅改造,还引入了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准备打造绿色有机品牌,附加值高,带动脱贫效果会更显着。我们县里真是穷得叮当响,就指望这个项目能盘活一个镇啊!”他语气诚恳,甚至带上了点诉苦的味道。
王处长不置可否,又问了几个技术细节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这正是连坞的软肋,张强只能硬着头皮保证县里会全力筹措。
最后王处长合上材料:“材料先放我这吧,我们处里会研究一下,但你们也要有心理准备,今年申报的项目太多,资金确实紧张。”
标准的官腔,希望渺茫。
从特色产业处出来,三人的心情都有些低落。
“走,去科技教育处。”张强振作精神,“换个路子,强调科技兴农和院地合作!”
科技教育处的李处长相对年轻些,对农科院的技术合作项目似乎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