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下乡(2 / 2)

叶辰随机走进一家卖杂货的店铺,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 “老人家,生意怎么样啊?”叶辰和气地问。

老汉看了看他身后的一群人,有些拘谨:“唉,就那样呗,混口饭吃。镇上人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啥消费。”

“主要都卖些什么?”

“油盐酱醋,烟酒副食,再就是些农具种子。大件东西,人家都去县里买喽。”

叶辰又询问了价格,发现有些日常用品比县里还要稍贵一些,老汉解释说是运费高。

接着,叶辰又走进镇上的卫生院。卫生院的房子很旧,设备明显老化,只有几个病人在输液。

院长闻讯赶来,介绍情况时面露难色:“叶县长,我们这里条件有限,只能看些头疼脑热的小病,稍微复杂点的都要往县里送。医生也留不住,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待不了两年就想办法调走了。主要是待遇差,环境也闭塞。”

分管文教卫的李莉脸色凝重,仔细询问了医护人员配备、药品供应等情况,并认真记录着。

从卫生院出来,叶辰提出要去村里看看。

周卫民建议去附近的杨柳村,说那是青峰镇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村。

去杨柳村的路更加难走,是狭窄的水泥路,多处破损。

村里很安静,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只有几个老人和孩子,以及零散的土狗和鸡鸭。村支书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早早等在村口。

叶辰随机走访了几户人家。有一户是留守老人带着孙子孙女,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老人身体不好,医药费是沉重的负担,家里显得十分清贫。

另一户是因病返贫的农户,男主人得了重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欠了不少债,女主人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种点口粮田,满脸愁苦。

张强在一旁看得眉头紧锁,不时询问农业补贴、合作医疗报销等情况,发现很多政策到了最基层,要么是宣传不到位,要么是执行打了折扣,老百姓并不能完全享受到实惠。

在一处相对开阔的坡地,叶辰看到一片长势并不太好的茶园。

村支书介绍,这是村里前几年搞的扶贫项目,号召大家种茶,但茶叶品种一般,加工技术落后,都是粗加工后卖给外面的茶商,价格被压得很低,村民积极性也不高了。

“这么好的山地,光照雨水都合适,为什么不做精品茶?”叶辰抓了一把土壤捻了捻,问道。

张强接过话头,对村支书说:“老哥,你们有没有想过更换优良品种,请技术员来指导,或者村里联合搞个小型加工厂,自己创品牌?”

村支书搓着手,憨厚地笑了笑:“领导,我们也想啊,可是没钱没技术没人牵头啊。上面以前也说过,后来就没下文了。”

叶辰沉默地听着,看着这片充满潜力却又陷入困境的土地。

中午,就在镇政府食堂简单吃了工作餐。吃饭时,气氛有些沉闷。

青峰镇的落后与困境,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一位县领导面前。